
簡 介 英文名Strawberry root rot 草莓根腐病是草莓根部重要病害,特別是在多年種植草莓的重茬地塊,嚴重時可造成整個草莓園區的毀滅。該病的發生具有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草莓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為害癥狀](1)草莓黑根腐病。病株易早衰,矮小,株勢弱,坐果率低。被侵染的根部由外到內顏色逐漸變為暗褐色,不定根數量明顯減少,又俗稱“死秧”。(2)草莓紅中柱根腐病。植株早衰,莖變為褐色。植株下部老葉變成黃色或紅色,新葉有的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匍匐莖減少,病株枯萎迅速。發病初期不定根中間部位表皮壞死,形成1~5mm長的紅褐色或黑褐色梭形長斑,嚴重時木質部壞死。后期老根呈“鼠尾”狀,切開病根或剝下根外表皮可看到中柱呈暗紅色。 [病原]病原為多種病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引起。常見的病原菌有引起草莓黑根腐病的主要有Rhizoctonia solani、Fusarium sp-p.、Pythium sp.、Pestalotiopsis sp.,引起草莓紅心(中柱)根腐病的主要有Phytophthora fragariae、Idriella lunata P.E.Nelson et K.Wilhelm,引起草莓白根腐病的主要有Rosellinia necatrix Prill、Macrophomina phaseolina。引起草莓鞋帶冠根腐病的主要有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kummer等。 [侵染]病原以卵孢子在地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夏。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條件適應時即萌發形成孢子囊,釋放出游動孢子,侵入植物的根系或幼根。 [發生規律](1)草莓黑根腐病。長期連作,土壤病原菌、線蟲數量增加。越冬低溫凍害。除草劑藥害。土壤板結,地力下降。植株根部過度積水或土壤過干均易發病。其中土壤病原物增加和植株生長勢衰弱是主要病因。(2)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夏秋氣溫較低,土壤濕度過大。種植區地勢低洼,土壤積水較多。常年連作導致土壤中病原物增加,越冬遭遇凍害,生長勢減弱。一般黏土地塊比沙壤土易發病。 [防治](1)農業防治:選擇早熟避病或抗(耐)病品種,如寶交早生、豐香、因都卡、新明星等。草莓田一般要實行4年以上的輪作;在草莓采收后,將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施入大量有機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在光照最充分,氣溫較高的夏季7~8月份,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蓋15天以上,利用太陽能使地溫上升到50~60℃,可消毒土壤。同時也可促使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肥力。草莓施肥的原則是適氮、重磷重鉀,施肥應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施足基肥,以保證滿足草莓整個生長期的要求;灌水要及時適當,掌握“頭水晚,二水趕”的原則。開花后至果實成熟期間,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嚴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積水,有條件可進行滴灌或滲灌。(2)藥劑防治:防治關鍵要從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莖分株繁苗期及時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藥預防2~3次;定植后要重點對發病中心株及周圍植株進行防治;發病時采用灌根或噴灑根莖的方法防治。常用藥劑有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錳鋅?霜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扣棚后,草莓對藥劑非常敏感,各種藥劑要按低限濃度使用。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