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hilosamia cynthia異名樗蠶、桕蠶、烏桕樗蠶蛾 樗蠶蛾學名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屬鱗翅目,大蠶蛾科。為害石榴、柑橘、花椒、蓖麻等。國內分布東北、中南地區,山東、北京、河北、河南、山西、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四川等地。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美國、法國。 [為害癥狀]此蟲的食量較大,以幼蟲咬食石榴葉片和嫩芽,輕的將葉片吃成許多孔洞和缺刻,重的將葉片吃光,嚴重影響石榴的產量和品質。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北方一年發生1~2代,南方年發生2~3代。(2)越冬及初次蟲源:以蛹越冬。(3)天敵。絨繭蜂和喜馬拉雅聚瘤姬蜂、稻包蟲黑瘤姬蜂、樗蠶黑點瘤姬蜂等三種姬蜂。 [形態](1)成蟲:體長25~30mm,翅展110~130mm。體青褐色。頭部四周、頸板前端、前胸后緣、腹部背面、側線及末端都為白色。腹部背面各節有白色斑紋6對,其中間有斷續的白縱線。前翅褐色,前翅頂角后緣呈鈍鉤狀,頂角圓而突出,粉紫色,具有黑色眼狀斑,斑的上邊為白色弧形。前后翅中央各有一個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緣深褐色,中間半透明,下緣土黃色;外側具一條縱貫全翅的寬帶,寬帶中間粉紅色、外側白色、內側深褐色,基角褐色,其邊緣有一條白色曲紋。(2)卵:卵灰白色,或淡黃白色,有少數暗斑點,扁橢圓形,長約1.5mm。(3)幼蟲:幼齡幼蟲淡黃色,有黑色斑點。中齡后全體被白粉,青綠色。老熟幼蟲體長55~75mm。體粗大,頭部、前胸、中胸對稱藍綠色棘狀突起,此突起略向后傾斜。亞背線上的比其他兩排更大,突起之間有黑色小點。氣門篩淡黃色,圍氣門片黑色。胸足黃色,腹足青綠色,端部黃色。(4)蛹。蛹棕褐色,長26~30mm,寬14mm。橢圓形,體上多橫皺紋。(5)繭。繭呈口袋狀,或橄欖形,長約50mm,上端開口,兩頭小中間粗,用絲綴葉而成,土黃色,或灰白色。繭柄長約40~130mm,常以一張寄主的葉包著半邊繭。 [習性](1)成蟲:成蟲有趨光性,并有遠距離飛行能力。雌蛾性引誘力甚強,未交配過的雌蛾置于室內籠中連續引誘雄蛾。(2)幼蟲:初孵幼蟲有群集習性,3~4齡后逐漸分散為害。在枝葉上由下而上,晝夜取食,并可遷移。幼蟲老熟后即在樹上綴葉結繭,樹上無葉時,則下樹在地被物上結褐色粗繭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成蟲產卵或幼蟲結繭后,可組織人力摘除,也可以直接捕殺,摘下的繭可用于巢絲、榨油。(2)物理防治:成蟲有趨光性,掌握好各代成蟲的羽化期,適時用黑光燈進行誘殺,可收到較好的治蟲效果。(3)藥劑防治:幼蟲為害初期,噴布90%的敵百蟲1 500~2 000倍液,也可以用煙霧劑1.5~15kg/hm2,防治幼齡幼蟲的效果都很好。還可用除蟲菊劑或魚藤精等進行防治。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