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ttony cushion scale異名綿團蚧、白蚰、棉花蚰、白條蚧殼蟲、綿座蚧殼蟲 又稱為綿團蚧、白蚰、白蜱等。學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屬同翅目,碩蚧科。為害柑橘、柿、茶、楊、海桐、木麻黃、臺灣相思等。我國分布于北起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東兩面靠近國境線,西達新疆、西藏。淮河以北,冬季只能生活于溫室中,長江以南,則常有成災報道。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菲律賓,遍及所有亞洲國家,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為害癥狀]若蟲、雌成蟲常群集為害葉芽、嫩葉及枝條,被害葉葉色發黃,枝梢枯萎,引起落葉、落果,樹勢衰弱,嚴重者全株死亡。 [發生規律](1)世代。華東與中南地區每年發生2~3代,四川3~4代。(2)越冬。以若蟲和雌成蟲或南方少數帶卵囊的雌蟲越冬。(3)時期。發生期不整齊,浙江3月開始產卵,5月上中旬進入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若蟲盛發,6月中旬始見成蟲,7月中旬最多;2代卵發生期為7月上旬至8月中旬,7月中旬出現若蟲。福建、廣東、臺灣第2代發生于7~8月份,3代發生于9~11月。 [形態](1)成蟲。雌成蟲體橢圓形,長5~6mm,橘紅色,背面隆起,體上能分泌白色粉狀蠟質及細長透明的蠟紋。觸角黑褐色,11節。眼半球形,位于觸角后方。有3對發達的足。雄成蟲長約3mm,翅展約8mm,胸部黑色,腹部橘紅色。觸角10節。復眼和單眼各1對。前翅狹長,灰褐色。后翅退化成匙形的擬平衡棍。口器退化,足細長發達。腹部每節中間的毛集成帶狀。腹部末端有兩個肉質突起,其上各有4根長的剛毛。(2)卵。長0.7mm,寬0.3mm,橘紅色。(3)若蟲。幼蟲第1齡若蟲橢圓形,紅色;眼和觸角黑色,末節端部較大并長有長毛數根;足3對,細長,黑色;腹部末端有3對長毛。1齡若蟲背面紅褐色,上覆黃色的粉狀蠟層。2齡若蟲雌雄體形有明顯不同,雄蟲較狹長。3齡若蟲紅褐色,觸角已增到9節。(4)蛹:蛹體長2.5~4.5mm,長形、橘紅色,眼褐色,觸角、翅芽、足呈淡褐色,腹部末端凹陷成叉,繭的蠟絲白色疏松。 [習性]初齡若蟲在葉背主脈兩側定居,2齡后轉移到枝干上群集為害,雌成蟲定居后不再移動,成熟后分泌卵囊產卵于內。雄蟲少,多營孤雌生殖。 [防治](1)農業。剪除蟲枝或刷除蟲體。(2)生物。保護引放澳洲瓢蟲,大、小紅瓢蟲,紅環瓢蟲等。(3)藥劑。果樹休眠期噴8~10倍松堿合劑,或波美1~3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初孵若蟲分散轉移期噴噴40%速撲殺乳油1 500倍液,或40.7%樂斯本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