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異名柑橘大灰象蟲、灰鱗象蟲、泥翅象蟲 柑橘灰象甲學名Sympiexomia citriChao,屬鞘翅目,象蟲科。為害食性頗廣柑橘類、桃、棗、桑、龍眼、荔枝、茉莉、茶、棉、野芝麻等。在福建是柑橘的重要害蟲。大致以淮河為北限,偏西略有超過,最北采地江蘇連云港、安徽合肥、湖北襄陽、陜西銅川,南至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東面濱海,西達四川,止于涼山自治州一帶局部地區密度大,能造成較重為害。
[為害癥狀]成蟲為害春梢新葉葉片被吃成殘缺不全,幼果果皮被嚙食,果面呈不整齊的凹陷缺刻或殘留疤痕,俗稱“光疤”,重者造成落果。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福建福州、閩侯一年發生1代,少數兩年完成1代。(2)越冬及初次蟲源:以成蟲和幼蟲越冬。
[形態](1)成蟲:雌體長9.5~12.5mm,寬3.7~6.5mm,雄體長8~10.5mm,寬3~4mm,體密被淡褐色和灰白色麟片頭管粗短,背面漆黑色,中央縱列1條凹溝,從喙端直伸頭頂,其兩側各有1淺溝,伸至復眼前面,前胸長略大于寬,兩側近弧形,背面密布不規則瘤狀突,中央縱貫寬大的漆黑色斑紋,紋中央具1條細縱溝,每鞘翅上各有10條由刻點組成的縱行紋,行間具倒伏的短毛,鞘翅中部橫列1條灰白色斑紋,鞘翅基部灰白色雌成蟲鞘翅端部較長,合成近“V”形,腹部末節腹板近三角形雄成蟲兩鞘翅末端鈍圓,合成近“U”形末節腹板近半圓形無后翅前足脛節內側有8~9個齒突,中足脛節端半部內側約有3個齒突。(2)卵:長1.1~1.4mm,長筒形而略扁,乳白色,后變為紫灰色卵粒黏連成單層不規則卵塊,黏附于兩葉重疊間。(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1~13mm,乳白色或淡黃色頭部黃褐色,頭蓋縫中間明顯凹陷腹部末節的背、腹面均分成3個明顯的骨化部分:背面中間部分略呈心臟形,有剛毛3對,兩側部分各生1根剛毛,于腹面兩側骨化部分之間,位于肛門腹方的一塊較小,近圓形,其后緣有剛毛4根。(4)蛹長7.5~42mm,淡黃色頭管彎向胸前,上額似大鉗狀,前胸背板隆起,中腳后緣微凹,背面有6對短小毛突腹部背面各節橫列6對剛毛,腹末具黑褐色刺1對。
[習性](1)成蟲:成蟲剛出土時不太活潑,假死性強。(2)幼蟲:幼蟲孵化后即落地入土,深度為10~50cm,取食植物幼根和腐殖質。
[防治]成蟲上樹前或上樹后產卵前防治。(1)農業防治:4月中旬成蟲盛發期利用成蟲假死性,在樹下鋪塑料布,然后振動樹枝,將掉落的成蟲集中燒毀,連續兩次,可以基本消除其為害。(2)物理防治:春季3月中旬成蟲上樹前用膠環包扎樹干,或直接將膠涂在樹干上,防止成蟲上樹,并逐日將誘集在膠環下面的成蟲消滅但要注意膠環有效持續時間,及時更換新環。(3)藥劑防治:噴5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或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的常規稀釋液,對成蟲有顯著效果。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