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異名紅帶網紋薊馬、荔枝網紋薊馬、紅腰帶薊馬。 紅帶滑胸針薊馬是為害油桐、烏桕、板栗、荔枝、橄欖等。國內分布北起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北近長江,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南緣,東面濱海,西止于云南西側國外分布于印度及東南亞各國,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為害癥狀]成蟲、若蟲為害葉及新梢,受害葉呈現銀白色斑紋或斑塊,嫩葉皺縮,折斷以致葉片枯黃,新梢被害后變褐色,以致枯焦,大量落葉,嚴重的影響樹勢及開花結果。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年發生9~11代,湖南、貴州、四川、湖北等地年發生6~8代。(2)越冬及蟲源:以成蟲、若蟲在嫩葉背面及枯枝落葉層中越冬。(3)發生因素:干旱季節有利于該蟲發生。 [形態](1)成蟲:體長1.2~1.5mm,暗黑褐色觸角1~2節和第5節端部2/3和第6節褐色;3、4節中部和7、8節淺褐色,3、4節兩端和第5節基半部黃色前翅黃色頭部寬大于長,長于前胸,前部有網紋,后部為橫交接紋頰后部收縮成一偽頸片,光滑無紋單眼間鬃為頭上最長的鬃,位于后單眼前觸角8節,第2節粗大,第3、4節兩端細,中部顯圓形,第8節基部較粗,端部極細,成針狀;第3節外側、第4節腹面有叉狀感覺錐前胸背板布滿粗的橫交接紋,近前緣有3對長鬃,近側緣1對長鬃,后緣3對稍長鬃后胸盾片有一帶有稀疏橫紋的倒三角形后胸內叉骨以兩粗臂向前伸,與中胸內叉骨接觸前翅有密排長度近似的微毛,脈鬃長而粗,前緣脈鬃16根,前脈鬃列完整有鬃12根,后脈鬃9根腹部第1~8背板及兩側有網紋,中后部平滑,第9節僅前緣有弱網紋;1~8腹背板有粗的、不平的亞前緣脊;第8背板后緣梳發達,梳毛長腹部腹板有弱網紋,無附屬鬃雄成蟲相似于雌成蟲,但較雌蟲小而色淺;第9腹背板有3對粗角狀刺,第3~7腹板各有一圈點狀腺域。(2)卵:0.2~0.35mm,長橢圓形,無色透明。(3)若蟲:若蟲初孵化為無色透明,頭部稍后及腹末呈淡黃色,腹部背面前半部有1條明顯的紅色橫帶老熟若蟲體長1.0~1.1mm橙黃色,觸角端節細而尖,無色腹末端帶有珠狀液泡。 [習性]2月中旬后陸續孵出若蟲,若蟲在早、晚和陰天多在葉面活動,晴天陽光直射則在葉背。成長若蟲多群集在被害葉或附近葉片背凹處,或癭螨毛氈部,或在蛛網下,或葉片相疊處化蛹。成蟲一般爬行,受驚擾時可彈飛。能孤雌生殖,卵散產在葉面表皮下,在嫩葉的中脈附近著卵較多。卵期:氣溫18-21℃為17-25天,25-32℃時為9-12天;若蟲期:春季為20-30天,夏秋季為6-12天,冬季30-50天;前蛹和偽蛹期:春季為5-17天,夏季為2-4天,冬季的偽蛹期為5-15天。該蟲以成蟲、若蟲主要為害葉片。每年4月至7月上旬和9至12月中旬為發生為害盛期。以成蟲若蟲在寄主植物或枯枝落葉中越冬。 [防治](1)農業防治:清除種植地雜草及枯枝落葉,以減少蟲源。(2)藥劑防治:①根施15%涕滅威或2.5%鐵滅克,草本每株(盆)5~10g,木本高2m以上每株50~100g,撒施根際5~10cm深處②用1.2%煙?參堿乳油8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10%除盡乳油2 000倍液,或40%綠菜寶乳油1 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3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17.5%蚜螨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40%七星保乳油600~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