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芒果細菌性潰瘍病、芒果細菌性角斑病、芒果芒果枯萎病等。 芒果細菌性黑斑病主要分布巴西、南非、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日本等許多國家和我國臺灣都有發生。廣東、海南等地也有報道。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芒果葉片、枝條、花芽、花和果實。(1)莖。枝條和花穗發病呈黑褐色潰瘍斑,有些病斑開裂,伴有膠粘汁液滲出;(2)葉。感病葉片最初產生水漬狀小點,逐步變成黑褐色,后擴大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常受葉脈限制,有時多個病斑融合成較大的病斑,病斑表面隆起,周圍常有黃暈。(3)果。果實上病斑呈水漬狀小點,常有膠粘汁液流出,后擴大成黑褐色,表面隆起,潰瘍開裂。各部位癥狀的共同點是:病斑黑褐色,表面隆起,病斑周圍常有黃暈,病組織作顯微鏡檢查,有大量細菌溢出。另外,在高感品種上還可以使花芽、葉芽枯死。 [病原]黃單胞屬芒果致病種Xanthomonas sp. mangiferaeindicae。(1)形態:病原菌桿狀,單鞭毛。(2)特性:革蘭氏陰性,最適生長溫度28℃,病原菌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白色至乳白色,另外也有黃色菌落的報道。其它細菌學性狀與典型的黃單胞細菌相同或相近。 危害芒果、腰果、巴西胡椒、加椰芒果、檳榔青等漆樹科植物;人工接種可侵染野芒果和紫葳科植物。 [侵染]病菌潛伏在病組織(病葉、病枝條、病果)內越冬,尤其是病秋梢為主要越冬場所,成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可以在芽中存活越冬。低溫更適于病原菌在芒果芽上附生存活。另外,果園內或周圍雜草可能是芒果細菌性黑斑病菌的越冬寄主和初侵染源。病菌借風雨、流水和接觸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菌苗木、接穗和果實等。病菌從傷口和水孔等孔口侵入。潛育期一般為5~15天。該病是系統侵染性病害,通過莖部接菌可以在接種點以上或以下部位重新分離到。 [發生規律](1)寄主抗病性。主要芒果品種對細菌性黑斑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異,但沒有免疫的品種。Mishra在印度調查,212個品種中,95個高抗,51個中抗,44個中感,22個高感;在我國,廣東本地土芒和廣西10號芒感病,紫花、桂香、患芒和粵西1號中抗,紅芒、紅象牙抗病。另外還有一些耐病品種,如馬來西亞的蘋果芒。(2)氣候因素。溫度高于25℃,濕度大于90%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臺風雨與病害發生的關系密切,臺風雨給正在生長發育的果實和嫩梢造成傷口,病菌從傷口侵入果實和嫩梢、嫩葉,從而導致病害嚴重發生。秋梢期的臺風雨次數和病葉率,與次年黑斑病發生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可以作為病害流行的預測指標。 [防治](1)植物檢疫:細菌性黑斑病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菌苗木、接穗和果實等。因此,在苗木調運時進行檢疫,防止帶菌苗木擴散,可有效防止該病的迅速蔓延。(2)農業防治:降低病菌的初侵染基數是預防細菌性黑斑病流行的重要措施。秋季果園修剪時,應將病枝葉剪除,春季結合疏花疏果再清除病枝病葉。(3)生物防治:芒果細菌性黑斑病的生物防治:尚處于試驗階段。(4)藥劑防治:氧氯化銅、鏈霉素等化合物防治芒果細菌性黑斑病有效。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