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Banana freckle disease異名香蕉黑痣病、香蕉黑斑病、香蕉雀斑病 香蕉黑星病是香蕉產區常見的真菌病害,近年來該病對香蕉的危害日益加重。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和青果。(1)葉片。一般從葉片開始,在葉片和中脈產生許多散生突起粗糙的小黑粒,后期小黑粒周圍呈淡黃色,黑星布滿整片葉,葉片變黃而枯萎。老葉比新葉較感病,病葉提早凋謝。(2)果實。當病菌為害果穗時,病斑由果軸起向果柄發展至果實內彎,因而同一梳果,內排果比外排果嚴重。起初在果皮出現許多小黑粒,到發病后期,病斑遍布整個果實。果實成熟時,病斑周圍形成褐色圓形小斑,中部組織腐爛下陷,其上的小黑粒突起。 [病原]病原為香蕉黑星病由香蕉大莖點霉Macrophoma musae(Cooke)Berl.& Vogl.(1)形態。在PDA培養基上,菌絲生長緩慢,菌落正反面黑色,菌落邊緣很不整齊,呈瓣狀,絕大部分菌絲匍匐生長,菌絲對培養基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形成基內菌絲。菌絲糾集成團,在菌落表面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球形、橢球形或扁圓錐形,無喙,黑色或略呈灰白色,大小為65~155μm,絕大多數單生,上面具一孔口。分生孢子卵圓形、梨形或長橢圓形,單胞,無色或略帶綠色,外面具有無色膠質包被,而且一端常常具有一根無色附屬絲,分生孢子大小為(12~23)μm×(6~13)μm,附屬絲長8~25μm。分生孢子階段與性孢子階段有重合,性孢子無色、桿狀或啞鈴狀,大小(1.7~2.9)μm×(8.6~12.1)μm。培養后期在菌落上有時產生子囊座,子囊叢生、無側絲、棍棒狀,壁厚,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橢圓形或梭形、單胞,無色、兩端具膠狀物。(2)特性。菌絲在10~35℃,pH3~10的范圍內都能生長,致死溫度為55℃10分鐘。 [侵染]病菌的分生孢子是主要傳染源,分生孢子在春雨季節隨風雨傳播,可感染葉片和果實。子囊孢子可全年產生,尤其冬季氣溫低時,產生量很多。病害潛育期周年變化較大,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旱季時潛育期19天,進入12月至翌年1~2月低溫干旱時長達69天,全年以8~12月受害重。果實感病性隨果齡增加而增加。 [發生規律]夏、秋季節若多雨高濕有利于發病,溫濕度條件適合,在病斑上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再侵染為害葉片、幼果。根據調查,日均溫在25~28℃,濕度在80%以上,最容易發生流行。香蕉大多品種易感病,如臺蕉1號、臺蕉2號,粉蕉次之,大蕉較抗病。密植、通風透光性差的2、3年生宿根蕉園,發生較重。溝渠排灌不暢,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重氮缺鉀的蕉園發生較重。紅蜘蛛為害的葉片、花薊馬為害的幼果,造成傷口,有利于病菌侵染,發病嚴重。 [防治]以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輔以藥劑防治的綜合治理措施。(1)栽培冬季清園應在清明前,集中清除燒毀病葉及殘余物,然后用40%左右硫懸浮劑500倍或45%石硫合劑結晶250倍噴霧,消滅越冬病菌;在生長季節,下層無效老葉,應定期割除、燒毀。增施有機肥料,注意氮、磷、鉀配方施肥,適當增施鈣、鎂肥,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臺蕉1號、臺蕉2號一般每公頃種植1650株為宜,提高蕉園通風透光性。溝渠排灌暢通,澇能排、旱能灌,有條件的蕉園,可推廣噴灌,保持田間濕潤。(2)藥劑防治:做好病情預測預報,適時用藥防治。在香蕉抽蕾后苞片未開前進行第一次噴藥保護,以后每隔7~15天噴1次,連續噴3次。藥劑可用:25%凱潤(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或40%貴星(氟硅唑)乳油5000~6000倍等。斷蕾后12~15天(即第三次用藥后),用淺藍色塑料袋套袋護果,套袋時既要注意防止病菌隨雨水轉移到蕉果上,又要注意蕉果的透氣性,能有效防止病菌感染,又可大大改善果實外觀和提早上市。在春、秋易發病季節,或臺風過后及時用藥防治。藥劑可選用25%凱潤(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12.5%特譜靈(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倍、40%貴星(氟硅唑)乳油5000倍、5%葉秀(己唑醇)懸浮劑1000倍或12%菌枯(腈菌唑)乳油750倍等其中一種藥劑進行噴霧防治,根據氣候及發病情況,間隔10~15天連噴2~3次。結合平時用藥,防治花薊馬、紅蜘蛛等害蟲,減少傷口。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