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Grape black rot 葡萄黑腐病是一種世界性的葡萄病害,美國密西西比河東部葡萄產區最流行的毀滅性病害。我國在比較炎熱和潮濕的地區較重。各葡萄產區都有發生。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果實、葉片、葉柄和新梢等部位。該病癥狀與房枯病相似,房枯病主要為害果實,很少為害葉片。黑腐病果實、新梢、葉片、卷須和葉柄等。(1)枝干:葉柄或新梢出現深褐色、長橢圓形稍凹陷的病斑,上面亦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新梢生長受阻。(2)葉片:病斑多發生在葉緣處,初為紅褐色近圓形小斑點,后擴大成邊緣為黑色,中間為灰白或淺褐色的大斑,直徑可達3~4cm,病斑上亦長有許多黑色小粒點,排列成隱約可見的輪環狀。(3)果實:在漿果上腐爛的癥狀首先是變淺褐色,軟腐,出現圓形斑點,斑點迅速擴大,在2~3天內漿果全部褪色,腐爛的漿果不久萎縮,經7~10天變成黑色、堅硬、多皺的僵果,那些可能留下的果實,仍附著在葡萄申上。萎縮干枯的漿果表面被那些侵染進去、引起可見的丘疹狀的孢子堆覆蓋著,這些似丘疹的孢子堆在葉、卷須和枝蔓的病斑上也可檢查到。 [病原]病原為有性階段為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i (Ellis) Viala & Ravaz,屬子囊菌亞門。無性階段為葡萄黑腐莖點霉Phoma uvicola Berk.et Curt.,屬半知菌亞門。①子囊殼是分開的,黑色,球形,直徑61~199μm,頂端具有扁平或乳狀突開口,中心由擬薄壁組織組成,有時有側絲。②子囊大小(62~80)μm×(9~12)μm,圓筒形至棍棒狀,有短柄和8個子囊孢子。子囊壁厚,由兩層組織組成。③子囊孢子大小(12~17)μm×(5~7)μm,透明,無隔膜,呈卵形或橢圓形,直或一側稍彎,一端圓,雙順序排列,常由膠粘的鞘裹著。④分生孢子器呈黑色球狀,直徑為80~180μm,在生長季節產生于寄主表面組織。分生孢子器堅實,突出,頂端有開口。在葉片上產生圓形、紅褐色壞死斑點;在新梢、卷須、花梗和葉柄上形成橢圓形或細長的褐色至黑褐色潰瘍;在果粒上則出現僵果或褐色至黑色表生瘡痂和潰瘍。⑤分生孢子透明、無隔膜,卵形至橢圓形,一端圓,大小(8~11)μm×(6~8)μm。 侵染循環 [侵染]分生孢子萌芽需要10~12小時。在7~37℃之間孢子均可萌發,但以22~24℃為最適宜。 [發生規律](1)寄主抗病性:不同葡萄品種對黑腐病抗性有明顯差異,歐洲系統葡萄較發病,美洲系統葡萄較抗病。白塔、克林頓、地拉洼、密蘇爾、雷司令、康拜爾、新美露、北醇、卡白等表現高抗;紅富士、金皇后、黑漢、吉豐13號表現中抗;大寶、奈加拉、金玫瑰等發病;樂選7號、白香蕉、巨峰等高度發病。(2)氣候因素:高溫、高濕利于該病發生。(3)栽培因素:管理粗放,肥水不足、蟲害發生多的葡萄園易發病;地勢低洼、土壤黏重、通風排水不良果園發病重。南方果粒成熟期氣溫26.5℃,濕潤持續6小時以上,該病易發生或流行。 [防治](1)檢疫:黑腐病菌可隨苗木遠距離傳播,在引種時應注意檢疫。(2)農業防治:黑腐病流行地區,盡可能選用抗病品種。清除病殘體,減少越冬菌源。做好秋冬季的修剪和清園工作,翻耕果園土壤。發病季節及時摘除并銷毀病果,剪除病枝梢,減少田間再侵染。新建果園要嚴格檢查引進苗木,剔除病株,及時排水修剪,降低園內濕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及時鏟除行間雜草,控制結果量,增強樹勢。果實進入著色期,用半透明紙袋套果穗隔離,有一定防病作用。(3)藥劑防治:早期噴藥對防治黑腐病是非常重要的,芽前噴波美3~5度石硫合劑。芽后噴藥,用5%安福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 2 000~3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500~600倍液,或杜邦抑快凈52.5%水分散粒劑 2 000~3 000倍液,或1∶0.7∶200倍式波爾多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500~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 500倍液。使用時期:一是當新芽長到20~cm時;二是開花前3~5天;三是在開花后立即噴藥;四是在開花后10至14天;五是間隔10~20天噴1次藥,直到果實接近成熟止。如果葉子上已顯示出黑腐病或生長季節潮濕時要經常噴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