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Grape ripe rot異名葡萄晚腐病 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華北、華中及華東地區為害果實;南方高溫多雨地區,早春引起花穗腐爛。嚴重時可減產30%~40%。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著色或近成熟的果粒,造成果粒腐爛;也可危害幼果、葉片、葉柄、果柄、穗軸和卷須等,大多為潛伏侵染,不表現明顯癥狀。著色后的果粒發病,初期在果而上產生針頭大小的淡褐色斑點或雪花狀斑紋,其后病斑逐漸擴大,呈凹陷的深褐色圓形病斑,其上密生輪紋狀小黑點;天氣潮濕時,溢出粉紅色黏液。發病嚴重時,病斑可以擴展到半個或整個果而,果粒軟腐,易脫落,病果酸而苦。 [病原]病原為有性世代為圍小叢殼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Schrenk.屬子囊菌亞門。據報道無性世代有果生盤長孢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葡萄刺盤孢菌Celletotrichum ampelinum Cav.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圍小叢殼菌:子囊殼埋生于病組織內,數個聚生在一起,梨形或近球形,深褐色,頂部稍突出于果皮表面,周緣有褐色菌絲狀物及膠粘物質。子囊殼直徑125~320μm,高150~204μm。子囊殼內基部有束狀排列的子囊。子囊棍棒形,無色透明,壁可消融,子囊大小為(55~70)μm×(9~15)μm。子囊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長橢圓形或稍彎曲呈香蕉狀,單細胞,無色,大小為(12~28)μm×(3.5~7.0)μm。果生盤長孢菌:分生孢盤為盤狀,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孢子盤大小為377.3~480.2μm,盤上聚生安培瓶狀、短小、單胞、無色的分生包孢子梗。分生包孢子梗大小為(12~36)μm×(3.5~4)μm,孢子梗頂端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有粘質物。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或短圓筒形,單胞,無色,兩端鈍圓,內有1個油點或不明顯,大小為(10~35)μm×3.5μm。葡萄刺盤孢菌:分生孢子盤大小較小,為100~320μm,基部聚生分生孢子梗,其間還長出一些深褐色的剛毛,有的剛直,有的呈曲膝狀,均有分隔,其末端細胞鈍圓,剛毛的大小為(36~79.2)μm×(2.5~3.6)μm。其余和果生盤長孢相似。(2)特性。15℃開始形成分生孢子,適宜溫度20~30℃,超過36~40℃,孢子不能形成;有雨、露、霧的條件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在15℃時少量孢子萌發,19℃半數以上萌發,孢子萌發適溫28~32℃,分生孢子在9℃以下或45℃以上不能萌發。(3)寄主。葡萄等。 [侵染]病原主要以菌絲體在一年生枝蔓表層、病果、葉痕、穗梗及節部等處越冬,春天條件適宜時,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昆蟲傳到果穗上,引起初次侵染。侵入綠色部分后即潛伏、滯育、不擴展,直到寄主衰弱后,病原重新活動而擴展。 [發生規律](1)時期。從6月中下旬開始發生,以后逐漸增多,7~8月份果實成熟時,病害進入盛發期。(2)氣候因素。病原孢子產生最適溫度為28~30℃。6月中下旬日降雨量在15~30mm,田間即可出現病原的孢子,以后陸續降雨,孢子也不斷出現。葡萄成熟期高溫多雨常導致病害的流行。(3)栽培因素。留果過多,施用氮肥過多,架式過低,蔓葉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利于發病。地勢低洼,土壤黏重,空氣不流通,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收獲后及時清除損傷的嫩枝及損傷嚴重的老蔓,增強園內的通透性。結合冬春修剪,徹底清除病殘嫩梢、葉,拾凈殘屑,帶出葡萄園處理,減少病源。結合培管,深溝高壟,降低園內溫度,減輕發病程度。合理施肥,2 500kg高產葡萄園,施純氮量應控制,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氮、磷、鉀肥相搭配。(2)藥劑防治:春季萌芽時,對結果母枝噴波美3度石硫合劑。從6月上旬開始噴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福美雙粉劑8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1 500~2 500倍液,或抑快凈52.5%水分散粒劑2 000~3 000倍液,或66.75%易寶水分散粒劑1 200~1 500倍液,或新萬生600~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5天左右噴1次,連續噴3~5次,在葡萄采收前半個月應停止噴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