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Grape bitter rot 葡萄苦腐病發生不嚴重,主要為害葡萄成熟果粒。危害發生在局部地區。
[為害癥狀]苦腐病菌為害當年生枝蔓,發初期,使其基部第1、2節的表皮顏色逐漸變為淺褐色,葉柄基部也逐漸變為灰褐色,后失水皺縮,逐漸下垂,萎蔫而枯干,不脫落。新梢受害基部逐漸變為灰白色,病部后期長出黑色小粒點,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隨后病斑逐漸蔓延到穗柄、果穗。
[病原]病原為煤色黑盤孢菌Melanconium fuligineum(Sehr.) Cavara,屬半知菌亞門。有性階段學名為Gnemoniell aviticola Kudo et Tanaka.。(1)形態:分生孢子盤大小不等,直徑可達250μm,散生或群生,寄主表皮下,引起表皮不規則開裂。分生孢子梗透明,有隔膜,不規則分枝,大小為30μm×3μm。分生孢子。黑色,光滑,薄壁,單胞,圓筒形、紡錘形或卵形,基部平,上端鈍,大小為(7.7~11.5)μm×(3.2~4.2)μm。子囊殼無子座,近球形,埋生于寄主表皮組織內,多單生,呈黑色,直徑250~500μm,高150~200μm,頸長750~1 000μm。子囊棍棒狀,無色,前端有頂環。子囊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單胞,有1個大油球和數個小油球,大小為(10~12)μm×(3~5)μm,8個子囊孢子在子囊內排列成2行。(2)特性:侵染發生的溫度為12~30℃,其中28~30℃最合適。36℃以上菌絲生長受抑制。
[侵染]病原主要以分生孢子盤及菌絲體在病枝蔓、病果、病葉等殘體上越冬,春末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通過雨滴濺散或昆蟲傳播進行初侵染。初侵染發病后,寄主發病部位又形成新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可進行多次的再侵染。果粒的發病過程是從落花后果粒的果梗形成木栓化皮孔疵突時開始,病菌侵襲這些虎的死細胞,并潛隱至果粒成熟。然后,為害果梗并轉移到果粒,4天內形成分生孢子。病害循環的這一階段,有充分的接種源潛力,健全果粒的任何損傷均可促使病害的迅速蔓延。鳥類的啄食、昆蟲的為害以及下雨引起的裂果,均可使分生孢子侵染果粒。據山東的資料,該病在生長季有2次發病高峰,第1個高峰在6月底至7月初,主要為害一年生枝和葉片,多數在新梢基部開始木栓化時發病;第2個發病高峰主要為害果實,多數發生在葡萄著色以后,發病較快,可使產量受到很大損失。
[發生規律](1)寄主抗病性:大多數葡萄品種對本病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但新玫瑰香、尼加拉、甲州較發病。幼果對病害有抗性,果粒長大到含糖量10%時就發病,果粒成熟發病性增加,所以,成熟果粒不及時采收,易受病菌侵染。(2)氣候因素:由于病菌喜高溫,而果粒在生長后期處于高溫環境中,所以在葡萄生長后期發病多。
[防治](1)農業防治:秋冬季結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徹底搞好清園工作,剪除病枝梢、清除病落果、落葉、集中焚毀。生長季發現病枝、病葉、病果,及時剪除處理。(2)藥劑防治:清園后噴波美3度石硫合劑加200倍五氯酚鈉。生長季,結合防治其他病害,噴用21%復生(過氧乙酸)水劑 400~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 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1 000倍液,或1∶0.7∶200倍式波爾多液,均可有效地控制此病的發展蔓延。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