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Grape downy milde 葡萄霜霉病是一種世界性的葡萄病害,我國葡萄的主要病害。生長早期發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中、后期發病可引起早期落葉或大面積枯斑而嚴重削弱樹勢,影響下一年產量。病害引起新梢生長低劣、不充實、易受凍害,引起越冬芽枯死。危害發生在各葡萄產區。 [為害癥狀]葡萄霜霉病只為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組織,如葉片、新梢、花穗和果實等。(1)枝干:新梢上端肥厚、彎曲,由于形成孢子變白色,最后變褐色而枯死。如果生長初期侵染,葉柄、卷須、幼嫩花穗也出現同樣癥狀,并最后變褐,扭曲或干枯脫落。(2)葉片:病部油浸狀,半透明,角型,淡黃色至紅褐色,限于葉脈,病斑大小因品種或發病條件而異。發病4~5天后,病斑部位反面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物,這是本病的特征,霜霉病因此而得名。病葉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嚴重感染的病葉造成葉片脫落,從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積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3)花:花穗積聚的露水利于病菌侵染,發病小花及花梗初現油漬狀小斑點,由淡綠色變為黃褐色,病部長出白色霉層,病花穗漸變為深褐色,腐爛脫落。(4)果實:幼嫩的果粒高度發病,感染后果色變灰色,表面滿布霜霉。果粒長大到直徑2cm時,不形成孢子,也就是沒有霜霉狀物。果粒成熟時較少發病,但感染的果梗可以傳染給老果粒,病粒變褐色,但不形成孢子。白色葡萄品種感染的較大果粒變暗灰綠色,而紅色品種則變粉紅色,感染的果粒保持堅硬,甚至比正常果還硬,但成熟時變軟。病粒易脫落,留下干的梗疤。部分穗軸或整個果穗也會脫落。 [病原]病原為葡萄生單軸霉Plaamopara viticola(Berk.& Curt.)Berl.& de Toni,屬鞭毛菌亞門。(1)形態:①菌絲。管狀,多細胞核,直徑8~10μm,病原以吸盤凹入細胞壁而被包住,然后進入細胞吸收養料。病菌形成孢子囊進行無性繁殖。②孢子囊。橢圓形,透明,大小為(12.6~25.2)μm×(11.2~16.8)μm,著生在樹枝狀的孢囊梗上(長140~780μm)每個孢子囊產生4~8個游動孢子,有雙鞭毛,能游動。它從孢子囊頂端乳狀突的開口游到外面的水中,或者直接穿破孢子囊壁游出。孢囊梗。自葉片病組織反面的氣孔抽出,或從果粒皮孔抽出,4~6枝,呈束狀,無色,單軸分枝3~6次,分枝2~3次,分枝處呈直角,分枝末端有2~3個短的小梗,圓錐狀,末端鈍,孢子囊即著生在小梗上。孢囊梗在較潮濕的條件下生長較長。③游動孢子。單細胞,呈腎形,大小(7.5~9)μm×(6~7)μm,鞭毛在游動孢子扁平的一側長出,長30μm。游動孢子經數分鐘至半小時后,停止游動,生出芽管。在寄主組織內的各個游動孢子所形成的菌絲進行原生質融合,產生異形核菌絲體。④卵孢子。有性繁殖在寄主組織,主要是葉部病斑的海綿狀組織中進行,偶爾也在柵欄組織中繁殖,在這些組織中形成卵孢子。夏天菌絲頂端膨大,分化成精子器和藏卵器,兩者融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直徑20~120μm,由兩層壁膜包藏,并由皺縮的藏卵器壁覆蓋著。春天卵孢子在游離水中萌發,產生1個細芽管,偶爾也產生兩個芽管,芽管長度不一,寬約2~3μm。芽管萌發,產生梨形孢子囊,大小28μm×36μm,每個孢子囊形成30~60個游動孢子。(2)特性:霜霉病菌不能用人工培養,對病菌的生長適溫不夠了解,但已查明,氣溫在30℃以上,寄主組織內的菌絲生長受抑制。13℃以上,病葉形成薄壁孢子囊,22~24℃,濕度95%以上時大量萌發。孢子囊形成溫度為9~36.8℃,最適溫度為18~22℃。黑暗環境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是起傳染作用的重要器官。游動孢子在12~23℃經24小時萌發。卵孢子萌芽適溫為16~24℃。 [侵染]病原葡萄霜霉病菌的孢子囊抗逆力較差,壽命不長,即使在葡萄終年不落葉的地區,孢子囊也不能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殘組織內越冬,其中以病葉海綿組織中形成的卵孢子數量最多。卵孢子的抗逆力很強,病殘組織腐爛后落入土壤中的卵孢子能存活兩年。越冬的卵孢子經3個月的休眠后,當降雨量達10mm以上,土溫15℃左右即開始萌發。萌發時產生1個孢囊梗,并在其頂部形成1個大型的芽孢囊,通過氣流或雨滴濺散傳播至葉片上。在有水滴的情況下,芽孢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休止后再萌發長出芽管,從寄主的氣孔或皮孔侵入,開始了1個生長季的初侵染。病菌侵入后菌絲在寄主細胞間寄生和擴展,長出圓球形吸器伸入細胞內吸取營養和水分,引起發病。在有些地區,當秋季氣溫下降,水分減少時,存在于枝條或芽內的霜霉病菌的菌絲體,也可以和寄主一道進入休眠狀態而越冬,到下一年當溫濕度條件適宜時又開始活動,長出新的孢子囊,開始當年的初侵染。初侵染發病后,在有雨、露、霧,濕度達95%以上時,病斑上長出成簇的孢囊梗和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靠風傳、露水或雨水分散。在整個生長季可重疊的進行多次的再侵染,使病情逐漸加重。病害的潛育期因溫度不同而異,在適宜的溫度下為4~7天;潛育期還因品種抗性不同而異。發病品種只需7~12天,而抗病品種則可長達20天。生長季末當氣溫下降,水分減少,植株落葉休眠時,病組織內的菌絲產生藏卵器和雄器,配合后形成卵孢子休眠越冬。霜霉病在我國不同地區發生的時期有所不同。華北地區于7~8月份開始發生,9~10月份為發病盛期;華東地區于5月份開始發生,6,7月和9月為發病盛期;廣東地區以5月下旬開始發生,7月份為發病盛期,秋季如遇降雨或重露,發病可延續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而苗圃則于3月中旬使開始發病。 [發生規律](1)寄主抗病性:美洲種較歐亞種抗霜霉病。不同的品種對霜霉病的抗性有較大的差異。發病品種病斑較大,組織壞死速度較慢,孢子囊形成的密度大、數量多,病害潛育期較短,而抗病品種形成較小的病斑,病組織較快壞死,病斑上形成的孢子囊較稀疏,病害潛育期較長。高感霜霉病的品種有金玫瑰、樂選7號、大寶等;中感品種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標加拉等;中抗品種有吉豐18號、巨峰、先鋒、希來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諾、龍寶、紅富士、黑奧林、紐約玫瑰等;高抗品種有北醇、康拜爾等。植株抗性的差異與植株本身生化特性的差異有關。抗病品種按態氮的含量比發病品種高;游離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則比發病品種低;多酚類物質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抗病品種高于發病品種。抗病品種植株內含有高毒的植物殺菌素,可以阻止侵入后的病菌進一步在體內擴展。此外,植株地上部分組織中鈣含量高的具有抗病作用,葡萄細胞液中鈣/鉀比值是決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當比值大于1時表現抗病,而小于1時則表現較發病。老葉片的鈣/鉀比值大于1,故老葉抗病,而幼葉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葉片較發病。發病類型葉片氣孔密而大,抗病類型葉片氣孔稀而小,并且氣孔周圍有白色堆積物。氣孔的密度和結構是葡萄抗霜霉病的機制。(2)氣候因素:氣象條件對葡萄霜霉病的發生和流行有密切的關系。總的一般說來,潮濕、冷涼、多雨、多露霧的天氣或季節利于霜霉病的發生。病菌卵孢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13~15℃,最適溫度為20℃,同時要有充足的水分。孢子囊在有水滴和高濕度的前提下,萌發形成游動孢子的溫度范圍為4~22℃,最適溫度為10~15℃,濕度不夠或溫度過高,孢子囊直接萌發長芽管;氣溫在13℃以上,天氣潮濕時病斑上便可以形成孢子囊;溫度22~24℃,有雨、露、霧,濕度95%以上,是孢子囊形成的最佳條件。在飽和大氣中形成的孢子囊萌發更快,更為一致,而且游動孢子釋放持續的間時也更長。孢子囊的存活力隨溫度升高,濕度降低而降低。在30℃時僅能存活6小時,離體的孢子囊對低濕度更為敏感。病菌侵染和病害發生的溫度范圍為11~30℃,最適溫度為20~24℃,氣溫超過30℃時,病組織內的菌絲即停止發育,侵染的最適濕度為相對濕度大于95%,濕度越大越利于病害的發展。由此可見,秋季冷涼,潮濕,降雨多、霧重、露大、風少的地區,利于霜霉病的發生和流行。各地如春季遇多雨潮濕的天氣,霜霉病葉片外,還可為害花序和幼果。(3)栽培因素:地勢低洼,土質黏重,雨后不易排水的果園,田間濕度大,較之坡地排水條件好的果園,霜霉病發生較重。如南方一些由水田改種的葡萄園發病較重;缺少有機肥而靠大量施用速效化肥的果園,枝葉茂盛徒長,組織幼嫩,抗病力差,田間郁閉,小氣候潮濕,也利于霜霉病的發生;種植密度過大,棚架過低以及不重視夏季修剪和管理粗放的果園,或由于通透性差,或由于植株抗性低,發病均較重。 [防治]在病害流行地區防治葡萄霜霉病應以栽種抗病品種為主,在此基礎上,搞好越冬期防治,盡可能減少初侵染菌源;重視豐產控病栽培管理,并結合藥劑防治。(1)農業防治:①種植抗病品種。通過雜交和嫁接盡可能選用美洲種系列品種,因美洲種葡萄較歐亞種抗病。抗病品種有巨峰、康因爾、康苛、香檳等;較發病品種有龍眼、紫電霜、無核白、牛奶等。玫瑰香、黑罕、羅馬尼亞屬于發病品種。嫁接時選用吸收鈣能力強的抗病砧木。②秋末和冬季,結合冬前修剪進行徹底的清園,剪除病、弱枝梢,清掃枯枝落葉,集中燒毀,以及秋冬季深翻耕。③加強葡萄園的管理,做到“三光、四無、六個字”。春、夏、秋季修剪病枝、病蔓、病葉為三光;樹無病枝、枝無病葉、穗無病粒、地無病殘,早期架下噴石灰水殺死病殘體中病原為四無;六個字則為提:提高結果部位及棚架高度(25m);摘:摘心;綁:主蔓斜綁;鋤:鋤掉園中雜草;排:排水要好;施:適當增施磷鉀肥。(2)藥劑防治:①清園后在植株和附近地面噴1次3~5度波美的石硫合劑,可大量殺滅越冬菌源,減少侵染。②6月中、下旬開始噴藥,雨早、雨多年份及南方地區可提早到6月初開始噴藥。用1∶0.7∶200倍式波爾多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藥),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 75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75%泰克可濕性粉劑6 000倍液,或75%猛殺生800~1 000倍液,或90%疫霜靈粉劑 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66.5%霜霉威水劑 800倍液,或50%甲霜銅5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劑800~1 0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 400~600倍液,或40%鋅霉磷可濕性粉劑 400~500倍液,或70%甲霜靈?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72%克抗靈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葉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噴均勻才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上述殺菌劑或復配劑應交替輪換使用,隔10~15天防1次,全期防治3~5次。秋雨多的年份,中、晚熟品種采收后還應噴藥2~3次,以免早期落葉。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