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Jujube perennial canker異名棗漿果病、棗黑腐病 棗輪紋病分布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主要為害果實,一般年份病果率15%~20%,嚴重時病果率達40%~50%,引起棗果提前脫落,品質降低,甚至不能食用。 [為害癥狀](1)枝干。以皮孔為中心產生近圓形病斑,褐色,質地堅硬,邊緣下陷,第2年病斑上有深褐色小粒。病組織失水干縮后,周緣翹起。(2)果實。在棗脆熟期發病,以皮孔為中心,出現水漬狀淺褐色小病斑,后迅速擴大為紅綜色圓形大斑,有深淺顏色相間的輪紋。果肉變褐變軟,有酸臭味,不能食用,甚至全果漿爛,導致大量落果。后期病部散生黑色小粒點。病果失水后變為黑色僵果,僅剩果核和果皮。 [病原]病原為貝倫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階段為Macrophoma kawatsukaiHar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絲無色有隔。子囊殼有孔口,深褐色,扁圓形或球形。子囊棒狀,上端稍大,下端稍窄,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孢無色,橢圓形。分生孢子器扁圓形,具乳頭狀突起,內壁密生分生孢子梗,上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孢無色,長橢圓形。(2)特性。病原在15~35℃的范圍內均可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黑斑病在冬棗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病,但在7月~8月發病率最高,正是室外溫度最高的時期,與病原生長的最適溫度基本吻合。在黑暗條件下,有利于孢子產生。在全光條件下,孢子產生較慢,產孢量小。(3)寄主。棗、蘋果、梨、桃等。 [侵染]病原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殼在病果或病枝上越冬,4月下旬遇降雨病原借風、雨傳播,散發,經皮孔和傷口侵染幼果及枝條,7~8月份病原量達到高峰,為害棗果。有潛伏侵染和再侵染特性,病原侵染幼果后不會立即發病,潛伏期長達60~80天,在棗果轉色期或變白期發病。 [發生規律](1)時期。枝干上感病后多于8月底至9月初出現癥狀。(2)氣候因素。降雨多且早,發病重。7~8月份連陰雨天多,病害易流行。(3)樹勢。樹勢弱,發病早且重,較健康樹提前7~10天發病。(3)間作。棗樹行間間作高稈作物,如玉米、高梁等,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增強樹勢,剪除病蟲干枯枝,及時疏除密擠枝、徒長枝、重疊枝、交叉枝,改善樹體通風條件。休眠期刮除粗翹皮。花期不要重開甲。生長期及時摘除和清除落地病果、病枝。(2)藥劑防治:發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6月底至7月初噴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隔15天左右與波爾多液交替噴布,8月份雨季后再加入40%大生M-45水劑600~800倍液。注意雨后補噴。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