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 棗果銹病在我國各大棗區均有發生,尤以廣西、四川、云南、湖南等棗區更為嚴重。
[為害癥狀] 當果皮表面受到外界摩擦或刺傷時,木栓層代替了表皮起保護作用,以后果面出現一層銹斑,影響外觀。
[病原]屬于生理性病害。
[發生規律]果銹發生與栽培管理的水平有關,凡管理條件好、樹勢壯、葉片完整,果銹發生就輕或不發生;反之則重。果銹病與大氣濕度關系密切。多濕、低溫及冷風,易引起果銹,特別是盛花后16~20天內,大氣濕度越高,果銹率就越高,所以,不同年份果銹發生有輕有重。含鉀、磷元素高的果實,果銹輕;反之則重。銹壁虱為害重的棗園,果銹也重。幼果期噴灑含硫酸銅高的藥劑也能產生果銹。
[防治](1)加強棗園的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果實發育良好,果銹顯著減少。春季土壤干旱時及時灌水,也可減輕果銹病。(2)及時防治銹壁虱,可減輕果銹發生。(3)幼果座果后,結合噴灑600倍多菌靈等防病用藥,科學噴灑1000倍果樹專用型“天達—2116”藥液,每10~15天1次,連續噴灑3~4次,可顯著減輕果銹發生。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