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ar lace-bug異名梨花網蝽、梨冠網蝽、梨軍配蟲;俗名花編蟲 梨網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屬半翅目,網蝽科。為害梨、蘋果、海棠、花紅、沙果、桃、李、櫻桃、山楂等。我國梨樹的重要害蟲,分布廣,食性雜。以中部地區和管理粗放的山地果園為害尤為嚴重。國內分布遍于東半壁,北起吉林、內蒙古,南至臺灣、廣東、廣西、云南,東接朝鮮北境并濱海岸,西限自陜西、甘肅折入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緣及橫斷山系東側。在發生的果園中,一般密度均相當高。國外分布:朝鮮、日本。 [為害癥狀]成、若蟲夏群集葉背主脈附近,被害處葉面呈現黃白色斑點,為害加重,斑點擴大,全葉蒼白,葉背和下邊葉面上常落有黑褐色帶黏性的分泌物和糞便,并誘致煤污病發生。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一年發生代數因地而異,長江流域1年4~5代,北方果區3~4代。(2)越冬及初次蟲源: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枝干翹皮裂縫、雜草及土、石縫中越冬。(3)天敵:軍配盲蝽、白條跳蛛等。這些天敵不但能捕食若蟲,也能捕食成蟲。 [形態](1)成蟲:體長約3.5mm,扁平,暗褐色。頭部紅褐色。觸角淺黃褐色,4節,為體長的1/ 2。前胸背板有縱向隆起,向后延伸如扁板狀,蓋住小盾片,兩側向外突出。前胸背板及前翅有網狀花紋,靜止時由兩前翅中央的黑斑合成的“×”字紋最明顯。后翅膜質,白色透明,翅脈暗褐色。(2)卵:長橢圓形,長約0.4mm,淡綠至淡黃色,產在葉組織里,外表為1黑色小斑點。(3)幼蟲:共 5齡,體色比成蟲色淺。在前胸、中胸和腹部3~8節的兩側,各具有明顯的錐狀體刺突。 [習性]成蟲怕陽光,多隱匿在葉背面,夜間具有趨光性,遇驚后即紛紛飛去,成蟲產卵于葉背主脈兩側組織內,葉面附有黃褐色膠狀分泌物。初孵若蟲行動很遲緩,群集在葉背面,以后逐漸擴展為害,刺吸汁液和黑褐色糞便,呈現銹褐色,引起早期落葉。若蟲經4次蛻皮轉化為成蟲。 [防治](1)農業防治:①冬季徹底清除梨園的雜草、枯枝、落葉,集中燒毀,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②利用該蟲在雜草上越冬的習性,于成蟲越冬前的9月底在梨樹干部捆綁茅草,引誘越冬成蟲,然后集中焚燒茅草。(2)生物防治:釋放軍配盲蝽防治。根據害蟲的蟲口密度確定釋放比例,蟲口密度達到每百葉100頭時,按益害比為1∶52的比例投放,若達到每百葉300頭時,益害比以1∶24最好。(2)藥劑防治:越冬成蟲出蟄后抗性差,第1代若蟲蟲齡整齊,這是兩個防治的關鍵時期。藥劑可選用50%敵敵畏乳油800~1 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3 000倍液,或50%辛?敵乳油1 000~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