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Hawthorn blossom blight 山楂花腐病為害山楂。病害流行年份,病葉率可達70%左右,病果率高達90%以上,常造成絕產。分布于遼寧、吉林等省。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花器、新梢及幼果,造成發病部位的腐爛。(1)枝干:葉柄上病斑延及造成,病斑初為褐色,后變為紅褐色,逐漸枯亡。(2)葉片:幼葉先出現褐色短線條狀或點狀小斑,后迅速擴大,病斑變為紅褐色至棕褐色,病葉枯萎。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出現白色至灰白色霉狀物。后期病葉焦枯脫落。(3)果實:幼果在落花10天后表現癥狀,先在果面出現褐色斑點,大小1~2mm,2~3天后擴展到整個果實,使幼果變暗褐色腐爛,表面有粘液溢出,爛果有酒糟味,最后病果脫落。 [病原]病原為山楂鏈核盤菌Monilinia johnsonii (Ell.et Ev)Honey,屬于子囊菌亞門。無性階段為Monilia sp.。(1)形態:子囊盤肉質,初為淡褐色,后變為灰褐色。子囊盤的發育過程,由絲狀逐漸發育呈火柴梗狀、高腳杯狀,最后形成完整的子囊盤。成熟子囊盤徑3~12mm,平均5.4mm;子囊盤柄長1~18mm,平均9.7mm。柄的長短與越冬病果上面覆蓋物厚度有關,無覆蓋物的柄短,有覆蓋物的柄長。盤上著生棍棒狀子囊。子囊無色稍彎曲,大小(84.0~150.7)μm×(7.4~12.4)μm。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或卵圓形,單列,大小(7.4~16.1)μm×(4.9~7.4)μm,平均10.7μm×6.4μm。子囊間有側絲。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檸檬形,串生,孢子串分枝,孢子間有短線狀連接體。孢子大小(12.2~21.7)μm×(12.4~17.30μm,平均16.6μm×15.3μm。(2)特征:子囊盤發育適宜溫度為8~14℃,土壤含水量為30%~40%。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在落地病僵果中越冬,春季在潮濕的僵果上形成子囊盤,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傷口或皮孔侵入。 [發生規律](1)寄主抗性: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如大金星、小金星、豐收紅等早熟品種發病較輕,四方頭、遼紅為中感品種,而二猴頭為高感品種。(2)環境因素。展葉后至開花期間多雨、低溫,是病害大流行條件。氣溫25℃,濕度高,易發病。早春溫度偏低時,延長了展葉開花時期,增加病原侵染機會,發病重。(3)栽培因素:山地果園發病比平原果園重,溝谷地又比坡上地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采收后應結合施肥管理,徹底清除病僵果,集中燒毀或深埋地下。4月上中旬,在子囊孢子未出現以前翻地,將地面僵果深翻至土層15cm以下。(2)藥劑防治:葉片展開時噴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開花盛期噴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