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yellow peach moth,Peach pyralid moth,cone moth異名桃蛀野螟、桃蠹螟、桃斑螟、豹紋斑螟、桃實螟、桃蛀蟲等 桃蛀螟學名:Dichocrocis punetiferalis (Guenée),屬鱗翅目,螟蛾科。為害桃、柿、核桃、板栗、無花果、松樹、棉、姜等。國內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南緣,東接前蘇聯東境、朝鮮北境并臨海邊,西面自山西、陜西西斜,至寧夏、甘肅后,折入四川、云南,再向西展,止于藏東三江流域。黃河以南局部地方,密度頗高,能致多種果木嚴重受害。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及北美洲。 [為害癥狀]幼蟲多從桃果柄基部和兩果相貼處蛀入,蛀孔外堆有大量蟲糞,幼蟲取食果肉,并使受害部位充滿蟲糞,蟲果易腐爛脫落。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我國北方各省一年發生2~3代,南京4代,江西、湖北5代。(2)越冬及初次蟲源:主要以老熟幼蟲在被害桃果、樹皮裂縫、亂石縫隙及各種寄主莖稈等處越冬;也有少部分以蛹越冬。 [形態](1)成蟲:體長10mm左右,翅展25~28mm。全身橙黃色,下唇須兩側黑色,前胸兩側的披毛上有一黑點,體背及翅的正面散生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腹部背面與側面有成排的黑斑。(2)卵:橢圓形,稍扁平,長徑0.6~0.7mm,短徑約0.3mm。初產下時乳白色,后漸變為紅褐色。表面具密而細小的圓形刺點。卵面滿布網狀花紋。(3)幼蟲:老熟時體長18~25mm,體色多變,有暗紫紅色、淡褐色、淺灰色等,腹面淡綠色,頭、前胸背板和臀板褐色,身體各節有粗大的灰褐色瘤點。3齡以后,雄性幼蟲第5腹節背面有2個暗褐色性腺。(4)蛹:體長10~14mm,紡錘形,初化蛹時淡黃綠色,后變深褐色,腹部末端有細長卷曲鉤刺6個,繭灰褐色。 [習性](1)成蟲:成蟲對黑光燈有強烈的趨性,對糖醋味也有趨性,白天停歇在葉背面,傍晚以后活動。(2)幼蟲:初孵幼蟲先在果梗、果蒂基部吐絲蛀食果皮后,從果梗基部沿果核蛀入果心為害,蛀食幼嫩核仁和果肉。果外有蛀孔,常由孔中流出膠質,并排出褐色顆粒狀糞便,流膠與糞便黏結而附貼在果面上,果內也有蟲糞。老熟幼蟲一般在果內或結果枝上及兩果相接觸處,結白色繭化蛹,也有在果內化蛹的。 [防治]由于桃蛀螟寄主多,且有轉換寄主的特點,在防治方法方面,應以消滅越冬幼蟲為主,結合果園管理除蟲。桃果不套袋的果園,要掌握關鍵時期噴藥防治。(1)農業防治:①冬季清除玉米、向日葵、高粱、蓖麻等遺株,在4月份前處理完畢,并將桃樹老翹皮刮凈,集中處理,以消滅越冬幼蟲,是防治桃蛀螟的重要措施。②桃果套袋,早熟品種在套袋前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害噴藥1次,以消滅早期桃蛀螟所產的卵。④拾毀落果和摘除蟲果,消滅果內幼蟲。(2)物理防治:桃園內點黑光燈,或用糖、醋液誘殺成蟲,可結合誘殺梨小食心蟲進行。(3)藥劑防治:不套袋的果園,掌握第1、2代成蟲產卵高峰期噴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有效。一般早熟品種噴藥2次,第1次5月下旬末,第2次6月上中旬之間。中熟品種噴3次,第1次6月初,第2次6月中下旬之間,第3次7月上旬,如7月初采收,第3次不必噴。晚熟品種噴4次,第1次6月上中旬間,第2次6月下旬,第3次7月上中旬間,第4次7月下旬。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