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Gypsy moth異名秋千毛蟲、柿毛蟲、松針黃毒蛾 舞毒蛾學名:Lymantria dispar(Linnaeus),屬鱗翅目,毒蛾科。為害柿、蘋果、梨、杏、李、櫻桃、山楂、柑橘、核桃、稠李、楊等500余種植物。國內發生面較廣,僅廣東、海南未見。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俄羅斯、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以色列、黎巴嫩、土耳其及歐洲、北美洲。 [為害癥狀]幼蟲食葉,亦啃食果皮,大發生時常將葉片吃光。 [發生規律]一年發生1代。以卵塊在樹體上、石塊下、屋檐下、梯田壁等處越冬。一般靠近山區的桑園受害較重。已知天敵近200種,常見的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喜馬拉亞聚瘤姬蜂、脊腿匙宗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梳脛飾腹寄蠅、毛蟲追寄蠅、隔離狹頰寄蠅等。 [形態](1)成蟲:成蟲雌雄異型。雌蟲體長25~30mm,翅展78~93mm。體、翅污白色。前翅有許多褐色深淺不一的斑紋。前、后翅外緣翅脈間有黑褐色斑點。腹部粗大,末端有濃密的黃褐色毛。觸角黑褐色,櫛齒狀。雄蟲小,體長約20mm,翅展41~54mm。體、翅暗褐色。前翅前緣至后緣有較明顯的4條濃褐色波浪紋,后翅顏色略淡。前、后翅外緣顏色較深并成帶狀。腹部細小。觸角褐色,羽毛狀。(2)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0.9mm。初期為灰白色,以后逐漸變為紫褐色,有光澤。卵塊長徑約2~4cm,上覆蓋黃褐色短毛。(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50~70mm,頭黃褐色正面有“八”字形黑紋;胴部背面灰黑色,背線黃褐,腹面帶暗紅色,胸、腹足暗紅色。各體節各有6個毛瘤橫列,背面中央的1對色艷,第1~5節者藍灰色,第6~11節者紫紅色,上生棕黑色短毛。各節兩側的毛瘤上生黃白與黑色長毛1束,以前胸兩側的毛瘤長大,上生黑色長毛束。第6、7腹節背中央各有1紅色柱狀翻縮腺。(4)蛹:長19~24mm,初紅褐后變黑褐色,原幼蟲毛瘤處生有黃色短毛叢,腹部末端有一鉤狀突起。 [習性](1)成蟲:成蟲有趨光性,雄蛾白天飛舞于冠上枝葉間,并尋找雌蟲交尾。雌蛾體大笨重很少飛行,常靜伏在樹干上,或樹枝分杈處的下面,或在屋檐下等隱蔽處,等候雄蟲前來交尾,并在此產卵。產卵時腹部蠕動,摩擦鱗粉,并將腹部末端之黃褐色鱗毛蓋于卵塊表面。每雌產卵1~2塊,每塊有400~500粒。產卵后的雌成蟲常死在卵塊附近。(2)幼蟲:成蟲產卵后第7天,幼蟲即在胚內發育完全,但并不孵出,而在卵殼內滯育越冬。初孵幼蟲于卵塊上待一段時間后,便群集于葉片上,白天靜止于葉背,夜間取食活動。幼蟲受驚則吐絲下垂,可借風傳播擴散。2齡以后則分散取食。白天藏匿在樹皮裂縫中,或爬到樹下的土、石塊縫中隱藏。傍晚時成群上樹取食,天亮后又爬到樹下隱蔽。4齡以后蟲體增長顯著,食量劇增,為害最重。幼蟲老熟爬至樹皮縫,或樹下雜草叢中及土、石縫內結繭進入前蛹期,2天后幼蟲蛻最后1次皮化蛹。蛹期11~16天。 [防治](1)農業防治:冬、春季結合果樹修剪,將樹皮、地堰及石縫中卵塊挖出,集中消滅。在幼蟲群集為害尚未分散之前,應及時連葉帶蟲剪下殺死。利用幼蟲白天下樹潛伏習性,在樹干基部堆磚石瓦塊,誘集2齡后幼蟲,白天捕殺。成蟲羽化期,在地堰縫中,樹干附近捕殺成蟲及卵塊,或將卵塊置于紗籠中,保護寄生蜂正常羽化,之后再集中處理卵塊。(2)物理防治: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減少桑園落卵量。(3)藥劑防治:幼蟲白天下樹隱蔽的習性,在樹干上涂50~60cm寬的藥帶,采用高濃度殘效長的觸殺劑,毒殺幼蟲,或在樹干直接噴殘效期長的高濃度觸殺劑。在傍晚以前噴藥效果最好。也可以在3齡前幼蟲發生盛期噴灑藥劑防治,可選用的藥劑有25%滅幼脲懸浮劑2 000倍液,或青蟲菌6號500~1 000倍液,或10%二氯苯西醚菊酯2 000倍液,或10%天禾星乳油 5 000倍液,或2.5%綠色功夫3 000倍液,或2.5%天王星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或20%米滿1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劑2 000倍液,或35%賽丹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25%辛?甲氰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 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此外,也可用病毒蟲尸加水3 000倍稀釋成舞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液,在幼蟲3齡前噴灑。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