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Oriental moth異名刺蛾、八角蟲、八角罐、洋辣子、羊蠟罐、白刺毛 黃刺蛾學名: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屬鱗刺翅目,刺蛾科。為害蘋果、梨、桃、李、杏、櫻桃、山楂、海棠、棗、柿、石榴、栗、核桃、柑橘、茶、榆等多種果木。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東向靠近邊境線,西向自陜西、甘肅、青海折入四川、云南,止于盆地西緣及橫斷山系峽谷間。南、北局部地區(qū),有些年份密度大,是國內刺蛾科中最為常見的種類。 [為害癥狀]幼蟲食葉。低齡啃食葉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食成光桿。 [發(fā)生規(guī)律](1)發(fā)生世代。在東北和華北地區(qū)一年發(fā)生1代,在山東為1~2代,在河南、江蘇、四川等地為2代。(2)越冬及初次蟲源:以老熟幼蟲在枝條上結繭越冬。發(fā)生2代的地區(qū),越冬幼蟲在5月上旬開始化蛹;發(fā)生1代的地區(qū),如在遼寧興城,越冬幼蟲于6月上中旬化蛹。(3)發(fā)生因素:(4) 天敵:主要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等。上海青蜂的寄生率很高。徐克順等在安徽準南觀察,一年發(fā)生 2 代,以老熟幼蟲在繭內越冬,翌年 5 月中下旬越冬幼蟲化蛹,5 月下旬羽化。第1代幼蟲在 6 月上中旬發(fā)生, 7月中下旬羽化第1代成蟲;第2代幼蟲在 8 月上旬發(fā)生,9 月上中旬開始結繭越冬。 [形態(tài)](1)成蟲:成蟲體長13~17mm,翅展30~40mm。體黃色,前翅內半部黃色,端部褐色,內面有一條深褐色斜紋伸到中室,為黃色與褐色的分界線,中室部分有一大黃褐色圓紋,后翅灰黃色。觸角雌性絲狀,雄性雙櫛齒狀,喙退化。(2)卵:扁平橢圓形,長約1.5mm,淡黃色。(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9~25mm,體肥大,頭小,縮入前胸。體綠色,背面有“8”字形紫褐色斑。每節(jié)有4個疣狀突起,上生枝剌,其中胸部背上的3對及臀節(jié)背上的1對特大。氣門紅褐色。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下線黃褐色。臀板上有2個黑點,胸足極小,腹足退化,第1~7腹節(jié)腹面中部各有1扁圓形“吸盤”。(4)蛹:長11~13mm,橢圓形,黃褐色。(5)繭:橢圓形,似鳥卵,石灰質,表面光滑,長約12mm,灰白色,上有數條褐色條紋。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2)幼蟲:老熟幼蟲喜歡在枝杈和小枝上結繭,先用其大領啃咬樹皮,深達木質部,然后吐絲并排泄草酸鈣等物質,形成堅硬蛋殼狀繭。 [防治](1)農業(yè)防治:結合果樹冬剪,徹底清除,或刺破越冬蟲繭。在發(fā)生量大的年份,還應在果園周圍的防護林上清除蟲繭。夏季結合農事操作,人工捕殺幼蟲。(2)生物防治:將越冬繭收集于鐵紗籠里,網眼大小以黃刺蛾成蟲不能飛出為宜。將紗籠掛在果園,待寄生性天敵羽化飛出后,將黃刺蛾成蟲集中處理。(3)藥劑防治:防治關鍵時期是幼蟲發(fā)生初期。常用藥劑有20%米滿懸浮劑1 5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1 5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JG 1 500~2 000倍液,或青蟲菌800倍液等+特效王。也可在防治其他害蟲時兼治。
更多問題,點擊聯(lián)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