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ch scab異名桃瘡痂病、桃黑點病、桃黑志病 桃黑星病分布廣泛,發生普遍,發病率20%~30%,嚴重時可達40%~60%。 [為害癥狀](1)枝干。最初在枝梢表面產生邊緣紫褐色,中央淺褐色的橢圓形病斑。大小約3~6mm,后期病斑變為紫色或黑褐色,稍隆起,并于病斑處產生流膠現象。春天病斑變灰色,并于病斑表面密生黑色粒點。病斑只限于枝梢表層,不深入內部。病斑下面形成木栓質細胞。(2)葉片。初期在葉背出現不規則暗綠色斑,以后正面相對應的病斑亦為暗綠色,最后呈紫紅色干枯穿孔。病斑較小,很少超過6毫來。在中脈上則可形成長條狀的暗褐色病斑,嚴重時可引起落葉。(3)果實。梗洼有淡褐色斑點,逐漸發展成暗褐色,后呈略突起的黑色痣狀斑點,斑點大小2~3mm,嚴重發生時病斑聚合成片,發病后果肉仍可繼續生長,而表皮因死亡而生長停止,因此病果常發生“生長性”的龜裂現象。果梗染病,病果常早期脫落。 [病原]病原為嗜果枝孢菌Fusicladium carpophilum(Thum)Oud.異名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Th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根據國外報道,黑星病菌已發現有性階段,學名為Venturia carpophilum Fisner.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分枝1次,彎曲,具分隔,暗褐色,大小(48~60)μm×4.5μm。分子孢子單生或成短鏈狀,橢圓形或瓜子形,單胞或雙胞,無色或淺橄欖色,大小(12~30)μm×(4~6)μm。子囊孢子在子囊內的排列,上部單列,下部單列或雙列,大小(12~16)μm×(3~4)μm。(2)特性。分生孢子在干燥狀態下能存活3個月,病菌發育最適溫度24~25℃,最低2℃,最高32℃。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為10~32℃,但以27℃為最適宜。(3)寄主。桃、梅、杏、李、扁桃、櫻桃等核果類果樹。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在枝梢病部或芽的鱗片中越冬,4~5月份降雨后,借風雨或霧滴傳播。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質層侵入,在葉片上則通常自其背面侵染。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早熟種較晚熟品種發病輕。(2)氣候因素。春季和初夏及果實近成熟期多雨潮濕易發病。(3)栽培因素。果園地勢低洼病害發生重。栽植過密,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因地制宜選栽抗病或早熟品種,如深州水密桃、肥城桃等。冬季修勢清除病枝梢,病少病原來源。桃園內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良好,可減少發病。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座果后套袋,以防病原侵染。(2)藥劑防治:開花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鏟除枝梢上的越冬菌源。落花后半個月,噴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1 0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隔10~15天噴1次,共防3~4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