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chtree Botryosphaeria gummosis異名桃樹疣皮病、桃樹瘤皮病 桃樹侵染性流膠病分布廣泛,發生普遍。 [為害癥狀](1)枝干。有皮孔流膠和傷口流膠2種類型。皮孔流膠初期出現以皮孔為中心的稍隆起的疤斑;隨后疤斑逐漸擴大和隆起,大小不等(直徑5~13mm,高4~10mm );最后疤斑破裂,一般從疤斑中央溢出膠液,膠液初呈無色透明體,凝結后漸變紅褐色。疤斑潮濕時觸摸質感柔軟,干燥時變硬。剖開疤斑,可見其皮層變褐壞死,皮層下充滿粘稠膠液,木質部表面亦變褐色。傷口流膠主要指果實、枝干等出現蟲口、裂口、機械傷口后,隨即在傷口邊緣出現流膠,膠液特征及其變化同皮孔流膠。(2)果實。由果核內分泌黃色膠質,溢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時龜裂。(3)植株。病重時全樹衰弱,最后枯死。 [病原]病原為茶藨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 Tose Gross.et Dugg.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器近球形,大小為150~242)μm×(77~120)μm,分生孢子為單孢,無色,長橢圓形,大小為13.5~27.2)μm×(4.0~10.2)μm;子座內的假囊殼扁圓形,大小(170~300)μm×(150~250)μm,具假孔口,內產生很多棍棒形子囊,大小為(42~93.5)μm×(11.4~16.2)μm;子囊孢子單抱,無色,卵圓形,大小為(15.4~26.9)μm×(10.5~15.4)μm。在PDA培養基上培養,菌落呈扁圓形,絨毛狀,顏色初呈白色,后變為灰色,4~5天后轉為黑色,PDA培養基亦變為黑色。燕麥培養基,25.9C,光照與黑暗條件各12小時交替培養,10天后有分生孢子產生。在田間發病的枯枝上,有時可發現黑色炭質子實體,顯微鏡下檢查切片,可見1個子座內混牛多個分生孢子器或子囊腔。(2)特性。菌絲在15~35℃范圍內均能生長,以25~35℃為適宜,4℃和40℃不能正常生長。病菌對pH的適應范圍較廣,在3~10之間都可以生長,以pH值5和6生長最好。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干部越冬,第2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皮孔、傷口侵入。 [發生規律](1)時期。一年中有2個發病高峰期,分別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2)品種。黃桃系統較白桃系統易感病。(2)氣候因素。從4月份開始,只要有降雨過程就會釋放孢子。(3)栽培因素。土質瘠薄,肥水不足,負載量大,均可誘發該病。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如崗山早生、白花等,還要加強苗圃管理,培養健康無病桃苗。低洼積水地注意開溝排澇。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控制樹體負載量。結合冬剪,清除被害枝梢。(2)藥劑防治:桃樹萌芽前用抗菌劑102的100倍液涂刷病斑。開花前刮去膠塊,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克加5%硫懸浮劑250克混合涂抹。從5~6月份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15天噴1次,連續3~4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