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ach brown rot異名桃菌核病、桃灰腐病 桃褐腐病在全國各桃產區均有發生。發病后能引起大量爛果、落果。受害果實不僅在果園中相互傳染為害,而且在貯運期中亦可繼續傳染發病,造成很大損失。 [為害癥狀](1)枝干。新梢發病,病斑長圓形,褐色,后期中央凹陷,邊緣紫褐色,常發生流膠,當病斑擴大至圍繞枝梢一周后,病梢上部枯死。(2)葉片。嫩葉染病,多從葉緣開始,產生圓形褐色水燙狀斑點,很快擴大,邊緣綠褐色,中部黃褐色,可見有深淺相間的輪紋,后漸擴展到葉柄,全葉枯萎,病葉殘留于枝上經久不落。(3)花器。先侵染花瓣和柱頭,初呈褐色水漬狀斑點,后期花萎凋,花朵成喇叭狀,無力張開,花瓣頂部變褐,花柱腫大畸形。潮濕天氣病花迅速腐爛,表面叢生灰霉;天氣干燥時則萎垂干枯,殘留枝上,嚴重的花芽松散干枯。(4)果實。采收前病果初期呈現褐色、圓形小病斑,而后病斑擴展很快,并露出灰色、粉狀小球,呈同心輪紋排列,病果大部分或全部腐爛,最后呈僵果干枯掛在樹上。 [病原]病原為鏈核盤菌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和核果鏈核盤菌Monilinia laxa (Aderh.et Ruhl.)Honey,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鏈核盤菌。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檸檬形或卵圓形,大小(10~27)μm×(7~17)μm,平均大小15.9×10.2μm,在梗端連續成串生長。分生孢子梗較短,分枝或不分枝。子囊盤漏斗狀,盤徑1~1.5cm,紫褐色具暗褐色柄,柄長20~30mm。僵果萌發可產生1~20個子囊盤。子囊盤內表生一層子囊,子囊圓筒形,大小(102~215)μm×(6~13)μm,內生8個子囊孢子,單列。子囊間長有側絲,絲狀,無色,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或卵形,大小(6~15)μm×(4~8.2)μm。核果鏈核盤菌。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檸檬形或卵圓形,平均大小14.1×1.0μm。子囊盤直徑1μm。子囊盤直徑1厘米左右,具有長柄,柄長5~30mm,柄暗褐色,盤紫褐色。盤內表生一層子囊,子囊圓筒形,大小(121~188)μm×(7.5~11.8)μm,內生8個子囊孢子,單列。子囊間長有側絲,有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子囊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大小(7~19)μm×(4.5~8.5)μm。(2)特性。鏈核盤菌。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5℃左右,在10℃以下,30℃以上,菌絲發育不良。分生孢子在15~27℃下形成良好;在10~30℃下都能萌發,而以20~25℃為適宜。本病菌主要為害桃果實,引起果腐。核果鏈核盤菌。主要為害桃花,引起花腐。(3)寄主。桃、李、杏、櫻桃等核果類果樹。 [侵染]病原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僵果或枝梢的潰瘍部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靠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生規律](1)時期。桃花芽破口期、幼果至硬核期、采果前后期、采后至銷售貯運期和連續臺風出現的秋雨連綿高濕期。(2)品種。一般凡成熟后質地柔嫩,汁多,味甜,皮薄的品種比較感病。(3)氣候。春夏之間雨水多,臺風、秋雨季節,沿河及沿湖多霧有利于發病。果實貯運中如遇高溫高濕,損失更重。(4)蟲害。蚜蟲、介殼蟲、葉蟬、椿象等造成桃樹傷口,傳播病原。(5)環境。清園不徹底,地勢低洼,通風透光較差,發病較重。(6)苗木。未經檢疫從病區及老栽植區引種的接穗苗木帶菌,發病多。 [防治](1)農業防治:冬季修剪時認真清除樹上枯枝僵果。桃園內不要間作油菜、萵苣等易感染菌核病的作物。園地冬季深翻,深埋落地病僵果。早春及時耕鋤,并噴撒石灰粉消滅地面殘存病僵果上萌發的子囊盤。幼果期間坐果過多時應及時疏果,避免果實相互密接。(2)藥劑防治:謝花后至幼果期噴80%退菌特1 000倍液加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