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lum pockets異名李囊果病 李袋果病在我國分布不普遍,在東北和西南高原地區發生較多。 [為害癥狀](1)枝干:枝梢呈灰色,略膨脹,彎曲畸形、組織松軟;病枝秋后干枯死亡,發病后期濕度大時,病梢表面長出一層銀白色粉狀物。第2年在這些枯枝下方長出的新梢易發病。(2)葉片:葉片在展葉期開始變成黃色或紅色,葉面皺縮不平,似桃縮葉病。(3)果實:在落花后即顯癥,初呈圓形或袋狀,后漸變狹長略彎曲,病果平滑,淺黃色至紅色,皺縮后變成灰色至暗褐色或黑色而脫落。幼果畸形膨大,比正常健果大1~2倍,果形變長,中空如囊,因此得名。病果無核,僅能見到未發育好的皺形核。 [病原]李外囊菌Taphrina pruni(Fuck.)Tul.,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絲多年生,子囊形成在葉片角質層下,細長圓筒狀或棍棒形,大小(24~80)μm×(10~15)μm,足細胞基部寬。子囊里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球形,能在囊中產出芽孢子。 (2)寄主。李、郁李、櫻桃李、山櫻桃等。侵染循環 [侵染]病原以芽孢子或子囊孢子在芽鱗片外表或芽鱗片間越冬。早春,李樹發芽遇雨時,越冬孢子發芽,隨雨飛散傳染,侵染時期很早。病害每年只有1次侵染,沒有再侵染。 [發生規律](1)寄主抗性。紅心李、猴李發病重于芙蓉李;同一猴李品種,2~3年生幼齡樹,梢病率重于成年或老年樹。猴李梢病率重于果病率;而芙蓉李則果病率又重于梢病率。(2)環境因素。在李樹發芽期至開花期降雨多時,病害發生較多。反之,早春溫暖少雨干燥,則發病較輕。 [防治](1)農業防治:病果或病梢未產生銀白色子囊層前,結合疏果及時摘(剪)病果或病梢集中燒毀或深埋,可減輕來年發病。(2)藥劑防治:李樹開花發芽前,鱗片芽成動時,噴波美3~4度石硫合劑,或1∶1∶100式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