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Apple ring spot異名蘋果疣皮病、蘋果黑腐病、蘋果輪紋褐腐病、蘋果疣狀粗皮病 蘋果輪紋病,俗稱水爛病、爛果病。各地均有發生,蘋果的主要病害。 [為害癥狀](1)枝干。當年生枝條皮孔稍隆起,后以膨大隆起的皮孔為中心,開始擴大,樹皮下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紅褐色小斑點,稍深入白色樹皮中,病斑中心逐漸隆起成瘤狀。枝條長到四五年生后,樹上病瘤密密麻麻,極為粗糙。(2)葉片。產生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具同心輪紋,嚴重時干枯早落。(3)果實。皮孔周圍形成褐色或黃褐色小斑點,下面淺層果肉稍微變褐、濕腐。病斑擴大后有3種癥狀。輪紋型表面形成黃褐色與深褐色相間的圓形或近圓形同心輪紋,果肉褐色,外表滲出黃褐色液體,腐爛時果形不變。云斑型形狀不規整,呈黃褐與深褐色交錯的云形斑紋。果肉爛的范圍大,往往從里往外爛,流出茶褐色液體。硬痂型原發點周圍形成暗褐色硬痂,硬痂周圍稍凹陷。外圍病皮暗褐色,無明顯同心輪紋。 [病原]病原為梨生囊孢殼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無性世代為貝倫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屬半知菌真菌,大莖點屬真菌。田間經常見到的蘋果輪紋病菌為病菌的無性階段。(1)形態。菌絲有分隔。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或橢圓形,大小(283~425)μm,有乳突狀孔口,器壁黑色,炭質,內壁色淺,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無色,單胞,絲狀,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瓜子形至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4~30)μm×(6~8)μm。子囊殼生于樹皮表皮下,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殼壁薄,炭質,頂端有孔口,底部生有許多子囊和側絲,大小(170~310)μm×(230~310)μm。子囊棍棒狀,無色,頂端肥厚,側壁薄,基部較窄,大小(110~130)μm×(17.5~22)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至淡黃色,橢圓形,大小(24.5~26)μm×(9.5~10.5)μm。(2)特性。病菌生育溫度為7~36℃,最適為27℃;pH值為4.4~9.0,最適為5.5~6.6。病菌孢子萌發溫度范圍為15~30℃,最適為27~28℃,在清水中即可發芽。如果溫度適宜,在4小時內它的發芽率可達60%以上,在1%葡萄糖或果實組織液中,發芽率可明顯提高。孢子液干燥后發芽率隨之下降,干燥6小時后發芽率下降50%左右。(3)寄主。蘋果、梨、海棠、花紅、桃、李、杏、板栗和棗等多種果樹。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病枝上越冬。春天通過菌絲體直接侵染,或通過風、雨傳播,橫向傳播的距離一般不超過10米,病原從皮孔和果實侵入寄主。 [發生規律](1)時期。果實從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被侵染,以幼果期為主,在近成熟期或貯藏期發病。(2)品種。皮孔密度大,細胞結構疏松的品種,易感病。(2)氣候因素。氣溫高于20℃,相對濕度高于75%,或連續降雨,雨量達10mm以上時,發病嚴重。(3)栽培因素。管理粗放,樹勢衰弱,黏重壤土,偏酸性土壤,易感??;害蟲嚴重為害的枝干或果實發病重。水平生長的枝條腹面病斑多于背面,直立生長的枝條陰面病斑多于陽面。 [防治](1)農業防治:冬剪下來的枝條運到距果園30米以外處堆放;及時剪除病枝、細弱枝。果園周圍20~30米內,不栽楊、柳、刺槐等林木,不與桃樹、核桃樹混栽;不能用病樹枝做果園籬笆。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通透性。在果園行間種草,及時割下將草覆蓋在樹盤上。生長前期追肥應以氮素化肥為主,生長中后期追肥應以磷、鉀肥為主。冬剪時要注意疏枝,培養合理樹形。重視夏剪,及時剪除過密枝、直立枝和徒長枝,以保持樹冠內通風透光。疏花疏果,合理留果、留單果。春季果樹萌動至春梢停止生長期,隨時刮除樹體主干和大枝上的輪紋病瘤、病斑及干腐病病皮,刮到露白程度。果實套袋。(2)化學防治:病瘤群的部位直接涂抹10%果康寶15~25倍液,進行殺菌消毒。經過2~3年用藥防治,使樹皮產生誘導抗性,促進病組織翹離和脫落。枝干輪紋病,于春天果樹芽露綠前,噴灑10%果康寶100~150倍液,重點噴灑3~4年生之內的細枝。果樹發芽前,不刮除輪紋病皮,直接涂抹對1倍水的石硫合劑渣滓。防治果實發病,在不套袋的條件下生長期應噴藥9~14次。采取套袋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2 000~2 500倍液,或7.2%甲硫?酮300~400倍液。在果實生長中、后期,繼續用上述有機殺菌劑或7.2%甲硫?酮與1∶2.5∶200倍式波爾多液交替使用。進人8月份果實開始著色期,不再噴波爾多液,最好噴7.2%甲硫?酮300倍液。(3)貯藏。低溫貯藏防病效果好,低于5℃基本不發病。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