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Apple black rot 蘋果黑腐病在國內各蘋果產區發生很少,為害較輕。 [為害癥狀](1)枝干。主要為害1~2年生枝條。枯梢及死芽處形成赤褐色至黑色的梭形潰瘍斑,邊緣不明顯,中心略顯凹陷,后期散生小黑點,病部皮層開裂翹起,壞死剝落。引起枝梢枯死。(2)葉片。初期病斑圓形,2~3mm,紫色;后呈黑褐色,中部凹陷,邊緣隆起,中間暗灰色,密生小黑點。嚴重時葉片早落。(3)花器。病斑多始萼片,初現紅色小斑點,后為外緣為紅色的紫色病斑,數周后整個萼片變成黑褐色。(4)果實。萼洼部產生紅褐色小病斑,后呈黑褐色,有同心輪紋。病斑擴大后果實變成褐色,軟腐。病果失水后,皺縮,變成黑色僵果。 [病原]病原為仁果囊殼孢Physalospora obtusa (Schw.) Cooke.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菌目。鈣菌的有性階段比較少見。(1)形態。子囊殼黑色,球形,具短頸或乳頭狀孔口,大小(300~400)μm×(180~320)μm,沒有子座。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大小(23~34)μm×(11~15)μm。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或球形,褐色,直徑200~300μm。分生孢子為卵圓形,卵形,單胞,偶有雙胞者,初無色,后變褐色,大小(20~30)μm×(10~14)μm。(2)特性。分生孢子的萌發溫度為16~32℃,相對濕度在96%以上。(3)寄主。蘋果、梨和榅桲等。 [侵染]病原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或落葉及僵果中越冬。第2年生長季節產生分生孢子,靠風雨傳播,在果及枝上從傷口,或從葉片的氣孔侵入,進行初侵染。 [發生規律](1)寄主抗性。不同品種的發病情況有差異,紅玉、旭、瑞光和醇露等品種較發病。發長弱的果樹和枝條發病較重;近成熟期果實受害較重;幼葉即可受害,成葉受害較重。(2)氣候因素。分生孢子釋放取決于雨量及降雨持續時間。當花瓣脫落后30~45天,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 [防治]蘋果黑腐病為害不重,不需單獨防治。(1)農業防治:栽植抗病品種。清理果園時注意剪除枝、清掃病落葉、收集帶病僵果等集中燒毀;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2)化學防治:結合防治其他爛果病,從萌芽期開始噴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450~5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50~500倍液,或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50~5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隔10~14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