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Apple scab異名蘋果瘡痂病、蘋果黑點病 蘋果黑星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嚴重影響蘋果品質、產量和貯藏,商品果比例降低。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或果實,葉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從落花期到蘋果成熟期均可為害。(1)枝干。在枝端十幾厘米以內的部位產生黑褐色長橢圓形病斑,枝條長大時病斑會消失。在特別感病品種上,形成泡腫狀。(2)葉片。病斑最早從葉片正面產生,先為淡黃的圓形或放射狀,約3~5mm,色澤較周圍組織深,后漸變為褐色,最后為黑色,上有一層黑色霉狀物。幼嫩葉片發病較重時,葉形變小、葉片增厚,呈卷曲或扭曲狀。隨著葉片老化,病斑周圍的健全組織增厚使病斑向上凸出黑色邊緣明顯,其背面呈環狀凹入。葉柄上病斑呈長條形。(3)花器。花瓣褪色,萼片尖端呈灰色,因有絨毛覆蓋,不宜被察覺。花梗變黑色,發病一圈時花脫落。(4)果實。在果肩或胴部產生黃綠色小斑點,后變成黑褐色或黑色病斑,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有黑色霉層。隨著果實的增大,病部因停止生長而變為凹陷、龜裂狀。病果凸凹不平,成為畸形果。后期,病斑上面常有土紅色粉紅菌和淺粉紅色鐮刀菌腐生。后期新感染的病斑,因果面不再增大,所以病斑不凹陷,上面覆一層放射狀黑色霉層。在貯藏期發病果實的病斑逐漸擴大。 [病原]病原為蘋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 (Cooke.)Taint.屬子囊菌亞門。病菌有生理分化現象,不同地區、不同蘋果品種上的主要致病菌類型,可能不同。(1)形態。分生孢子梗,圓柱狀,叢生,短而直立,淡褐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倒梨形或倒棒狀,大小(14~24)μm×(6~8)μm,初生時無色,漸為淡青褐色、深褐色。子囊殼球形或近球形,有孔口,孔口周緣長有剛毛。每個子囊殼可產生50~100個子囊。子囊圓筒狀,無色,大小(55~75)μm×(6~12)μm。子囊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圓形,成熟時為青褐色,大小(11~15)μm×(5~7)μm。(2)特性。溫度為20℃,pH值為4.5~5.8時,最適蘋果黑星病菌生長。子囊殼發育溫度為13℃,子囊孢子成熟溫度為10~24℃,最適溫度為20℃、分生孢子萌發適溫為22℃。子囊孢子萌發適溫為15~21℃,侵染最適溫度為19℃。(3)寄主。蘋果等。 [侵染]病原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枝和芽鱗內或以子囊殼在病葉中越冬。第2年春天,子囊孢子成熟,降雨后從子囊殼中彈射出來,隨風雨傳播,成為當年的初侵染源。病原侵染后在病斑表而產生分生孢孢子,成為再次侵染的主要來源。病原可被蚜蟲傳播。果實從膨大期開始發病,膨大后期發病最重,成熟期發病較少。遼寧沈陽從5月下旬開始發病,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發病盛期,9月下旬發病停止。果實從膨大期開始發病,膨大后期發病最重,成熟期發病較少。陜西渭北6~7月份是發病盛期。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各品種間感病性存在一定差異。(2)氣候因素。降雨早、雨量大的年份發病重。特別是5~6月份花蕾開放和花瓣脫落期的降雨量,是決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3)樹勢。樹齡老,樹勢衰弱,管理粗放,抗病性差。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條件小好,病菌極易傳播蔓延。著露時間長的枝條易發病。 [防治](1)檢疫:加強檢疫工作,嚴防帶病的苗木和接穗從病區傳入無病區。(2)農業防治:發病嚴重的果園選栽抗病品種。秋后清掃果園,收集落葉,燒毀或深埋,或用5%尿素處理加速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果樹密植園和老果園要進行疏樹,適時灌水,增施有機肥、磷鉀肥。推廣應用套袋技術。(3)藥劑防治:清園后噴藥,藥劑可選用五氯酚鈉200倍液,或0.5%二硝基鄰甲酚鈉,或4∶4∶100的波爾多液等。生長期噴藥時間視發病輕重及當年雨水情況而定,春季雨水多時花期噴第1次藥;如春旱,可于落花后10天左右噴藥,每年噴藥3次。可選用的藥劑可選用1∶(1.5~2)∶(160~200)波爾多液,或5%安福懸浮劑1 500倍液,或80%山德生8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4 000~6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或1.5%菌立滅2號800倍等。藥劑可交替使用,以減少病原田間的抗藥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