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Apple tree pink disease 蘋果樹赤衣病為害范圍較廣,有200多種寄主,為害多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如橡膠、可可、咖啡、茶、金雞納等,在果樹中蘋果、梨、枇杷、柑桔等的枝干上均有發現。造成樹皮腐爛,樹勢削弱,并能引起死樹。四川、江西、湖北、陜西,臺灣等。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主干、主枝、側枝及小枝,以主枝及側枝受害較多。最明顯的特征是受害處覆蓋一層薄的粉紅色霉層,故稱赤衣病。被害枝干最初在背光面樹皮上可見很細的白色薄網,邊緣呈羽毛狀,逐漸在病斑兩端的薄網中產生白色泡狀物。4~5月份在病疤邊緣背光面可見橙紅色痘瘡狀小泡,邊緣仍保持白色羽毛狀,該霉層以后龜裂成小塊,可被雨水沖掉,病部后期樹皮也龜裂并剝落,露出木質部。病斑多從枝干分枝處發生,一株上病斑可多達12個,病疤最大的可長達75cm。在病害發生過程中,當受害枝干被環切時,很快在該枝干上部的葉片發黃并凋萎。該病對蘋果的幼樹和成年樹均可為害。成年樹受害重的在1~2年內即可死亡。 [病原]病原為鮭色伏革菌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et Br.,屬擔子菌亞門。(1)形態:有性時期的子實層托扁平,膜質,平滑,有突出瘤狀物,典型的呈粉紅色,邊緣為白色,其中產生寬闊的單細胞棍棒狀的擔子,擔子平行排列。擔子上著生4個小梗,每個小梗上著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無色透明,卵圓形或梨形,頂端有乳狀突起,大小(8.6~15.8)μm×(6.~11.2)μm。無性階段或稱蜜腺時期子實體埋于樹皮內,以后突破樹皮,露出橙紅色圓形或不規則的杯狀孢子座。孢子座內著生孢子,孢子為單細胞,無色透明,橢圓形,近球形或三角形,大小(10.5~38.5)μm×(7.7~14)μm。孢子聚集在一起呈橙紅色。(2)特性: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10~30℃,最適溫度為25℃,35℃以上菌絲不能生長。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5~30℃,最適相對濕度為100%,在水滴中萌發率最高。在適溫下的水滴中孢子2小時即可萌發,芽管為1~3個。紅色菌叢(即無性孢子座)可存活94天,短則80天,并不斷產孢,雨后產孢特別多。 [侵染]病原以菌絲和白色菌叢越冬。病菌主要通過分生孢子傳播侵染。分生孢子靠雨水傳播,經傷口侵人。3月初蘋果樹萌動時,越冬休眠菌絲開始活動擴展,4月份為形成紅色菌絲叢產生無性孢子盛期,新病斑開始從4月份發生,5月份為發病盛期。此時如降雨多,雨量大,則新病斑發生也多。病斑上菌絲的擴展,與溫度關系密切。4月下旬至5月中旬,當氣溫在20~25℃時,菌絲擴展迅速;5月下旬氣溫超過25℃以上時,菌絲開始衰退;9月上旬氣溫降到25℃左右時,菌絲又繼續擴展。故一年中病斑上的菌絲擴展,隨著氣溫的變化,而出現2次高峰。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該病主要發生在溫暖、多雨與潮濕的地區,降雨多少是影響發病的決定性條件。在四川雅安等地,年降水量在1 300mm以上,發病很重,而在與雅安相距不遠的漢源,年降雨量700mm,則發病很輕。尤其以3~4月份的降水量及降水日數對病害發生關系最大。因為雨水不僅有利于紅色菌叢的形成,分生孢子的產生和傳播,而且有利于孢子的萌發和侵入。(2)栽培管理:土壤黏重、含水量高的果園及樹齡大的植株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①改善果園的栽培條件。在土壤黏重,地勢低洼、土壤含水量高的果園,應栽種綠肥,改良土質和開溝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結合修剪,剪除病枝和枯弱枝等不需要的枝條,改善樹冠內通風透光條件。②5~6月份發病盛期時應及時檢查和刮治病部。刮治要徹底,所有腐爛變色的組織應全部刮凈,傷口最好與樹干成平行的棱形,邊緣要平整,這樣才容易愈合。(2)化學防治:①春季蘋果萌動后采用8%的石灰水刷干,同時可刷除病疤上的菌絲,白色菌叢及紅色菌從,預防侵染。②3月初當紅色菌叢出現后,噴射果康寶膜劑200~300倍液,隔2月噴1次,連續2~4次。通過噴藥,既可控制老病疤復發,又可預防新病斑產生,能收到保護樹干的效果。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