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Green cochlid異名綠刺蛾、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 褐邊綠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鱗翅目刺蛾科。為害蘋果、梨、柑橘、桃、李、杏、櫻桃、海棠、梅、棗、山楂、枇杷、核桃、柿、石榴、榆等50多種植物。各地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低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上表皮,葉片上呈現不規則黃色斑塊;大齡幼蟲食葉,呈現平直的缺刻。 [發生規律](1)世代。北方每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2代,江西3代。(2)越冬。以前蛹于繭內越冬,結繭場所于干基淺土層或枝干上。(3)時期。1代區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成蟲發生期,幼蟲發生期6月下旬至9月,8月為害最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陸續老熟多入土結繭越冬。2代區4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代成蟲5月中旬始見,第1代幼蟲6~7月份發生,第1代成蟲8月中下旬出現;第2代幼蟲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發生。10月上旬陸續老熟于枝干上或入土結繭越冬。 [形態](1)成蟲。體長15~16mm,翅展約36mm。觸角棕色,雄櫛齒狀,雌絲狀。頭和胸部綠色,復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布暗紫色鱗片,內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后翅灰黃色。(2)卵。扁橢圓形,長1.5mm,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3)幼蟲。末齡體長約25mm,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后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內。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胴部第2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1叢剛毛,第4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4)蛹。長約15mm,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長約16mm,似羊糞狀的繭內。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數十粒呈塊作魚鱗狀排列,多產于葉背主脈附近,每雌產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2)幼蟲。共8齡。少數9齡,1~3齡群集,4齡后漸分散。天敵有紫姬蜂和寄生蠅。 [防治](1)農業。發生量大時,可在樹干周圍的土中挖繭,消滅越冬幼蟲,在果樹生長期,人工捕殺幼蟲。(2)藥劑。防治關鍵時期是幼蟲孵化初期到分散為害以前。使用藥劑及濃度參見黃刺蛾。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