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r scab異名梨瘡痂病、梨霧病、梨斑病 梨黑星病近年來南方梨區發病有逐漸加重的趨勢。該病是梨樹主要病害,常造成生產上的重大損失。梨黑星病發病后,引起梨樹早期大量落葉,幼果被害呈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同時病樹第2年結果減少。梨產區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1)枝干:病梢初生梭形病斑,布滿黑霉。后期皮層開裂呈瘡痂狀。病斑向上擴展可使葉柄變黑。病梢葉片初變紅,再變黃,最后干枯,不易脫落。(2)芽鱗:幼芽鱗片茸毛較多,后期產生黑霉,嚴重時芽鱗開裂枯死。(3)葉片:先在葉背面的主脈和支脈之間出現黑綠色至黑色霉狀物,不久在霉狀物對應的正面出現淡黃色病斑,嚴重時葉片枯黃、早期脫落。葉脈和葉柄上的病斑多為長條形中部凹陷的黑色霉斑,嚴重時葉柄變黑,葉片枯死或葉脈斷裂。葉柄受害引起早期落葉。(4)花:花萼和花梗基部可呈現黑色霉斑,葉簇基部也可發病,引起花序和葉簇萎蔫枯死。(5)果實:初期果面出現淡黃色斑點,圓形或不規則形,條件適合時病斑上長滿黑霉;條件不適合時呈綠色斑,稱為。青療。幼果受害呈畸形、開裂、早落。成長期果面病斑為圓形,凹陷,黑褐色表面木栓化、開裂。成熟果實受害,病斑淡黃綠色,稍凹陷,上生稀疏的霉層。 [病原]病原為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to.,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子囊殼扁球形或圓球形,黑色,頸部較肥短,有孔口,周圍無剛毛,大小(52.5~138.7)μm×(50.5~150)μm,平均11μm×91μm。殼壁黑色,革質,由2~3層細胞組成。②子囊。棍棒狀,聚生于子囊殼底部,無色透明,長35~60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②子囊孢子。淡褐色,鞋底形,雙胞,上大下小,大小(10~15)μm×(3.8~6.3)μm。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叢生,從寄主角質層下伸出,呈倒棍棒狀,暗褐色,直立或彎曲,常不分枝,孢痕多而明顯。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紡錘形,兩端略尖,單胞,萌發前少數生一橫隔,大小(7.5~22.5)μm×(5~7.5)μm。(2)特性: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現象。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發良好,萌發的溫度范圍2~30℃,以15~20℃為適,高于25℃萌發率急劇下降。分生孢子形成的溫度12~20℃,最適溫為16℃。冬季落葉上形成子囊殼,需要有一定降雨和地面濕度,同時需要較暖的溫度。分生孢子萌發所需的相對濕度為70%以上,在80%以上時萌發率最高,低于50%則不萌發。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強,在-8.3~-14℃溫度下,經過3個月尚有一半以上能萌發。在自然條件下,病葉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4~7個月。干燥和較低的溫度有利分生孢子的存活,可是在濕潤的條件下,雖然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病菌卻大量產生子囊殼,以更換越冬方式來保存菌源,這也是病菌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對環境條件適應的一種表現。 [侵染]病原在腋芽鱗片內或落葉上越冬,靠風雨傳播。 [發生規律]黑星病能否流行及發生輕重主要取決3個方面:一是品種的抗病性;二是降雨的早晚、雨日的多少及雨量的大小;三是病菌的有無及多少。(1)寄主抗性:以中國梨最發病,中國梨中又以白梨系統最發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較抗病。品種不同,抗病性也不同。鴨梨、秋白梨、京白梨、香椿梨、安梨、華蓋梨、秋子梨、麻梨等品種比較發病:玻梨、巴梨、面酸梨、香水梨、洋梨、油梨、紅霄梨、今村秋、長十郎等比較抗病;雪花梨、蜜梨等很少發病。但是近幾年發現雪花梨也開始嚴重發病。這說明品種的抗病性也會發生變化。(2)環境因素。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該病就提早流行。梨樹過密或枝葉過多也會加重病情。(3)栽培因素:地勢低洼,樹冠茂密,通風不良,樹勢衰弱,易發病。(4)病原:前一年發病重,田間菌量多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秋末冬初清掃落葉,清除病枝病果。春天和發病初期,及早摘除發病花序以及病芽、病梢等,防止病害蔓延。合理整枝修剪,增施有機肥料,排除田間積水,可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2)藥劑防治:①萌芽前噴淋波美1~3度石硫合劑,或62.25%仙生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②發病初期噴40%新星SE8 000~10 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4 000~6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 8 000倍液,或30%綠得保JG300~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250倍液,或50%凱克星可濕性粉劑 500~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 3 000倍液,或15%霉能靈可濕性粉劑 3 000倍液,或5%安福懸浮劑 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