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ar perennial canker異名梨輪紋褐腐病、梨粗皮病、梨瘤皮病、梨水爛 梨輪紋病分布廣泛,發生普遍。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枝干和果實,也葉片,以果實受害最重。(1)枝干。以皮孔為中心產生褐色突起的小斑點,后為近圓形的暗褐色病斑。初期病斑隆起呈瘤狀,后周緣逐漸下陷成為一個凹陷的圓圈。第2年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病部與健部交界處產生裂縫。連年擴展,形成不規則的輪紋狀。(2)葉片。病斑近圓形,有明顯同心輪紋,褐色。后期色澤較淺,有黑色小粒點。(3)果實。初期圓形壞死斑,水漬狀,淺褐色至紅褐色,有明顯的紅褐色至黑褐色同心輪紋。病部組織軟腐,中部皮層下產生黑褐色菌絲團,并產生散亂突起的小黑粒點,使病部呈灰黑色。氣溫較高時使整個果實軟化腐爛,流出茶褐汁液,并散發出酸臭的氣味,最后爛果可干縮,變成黑色僵果。 [病原]病原為貝倫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時期為輪紋大莖點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器扁圓形或橢圓形,有乳頭狀孔口,直徑383~425μm。器壁黑褐色、炭質,內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絲狀,單胞,大小(18~25)μm×(2~4)μm,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橢圓形或紡錘形,單胞,無色,大小(24~30)μm×(6~8)μm。子囊殼生在寄主栓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大小(230~310)μm×(170~310)μm,內有多數子囊及側絲。子囊棍棒狀,無色透明,頂端膨大,壁厚,基部較窄,大小(110~130)μm×(17.5~22)μm。子囊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或淡黃綠色,大小(24.5~26)μm×(9.5~10.5)μm,側絲無色,由多個細胞組成。(2)寄主。蘋果、梨、桃、李、杏、栗、棗、海棠等多種果樹。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病部越冬,第2年梨樹發芽時繼續擴展侵害梨樹枝干。病原經雨水飛濺或流淌而傳播到其他部位,從皮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原侵入后在果皮附近組織內潛伏。果實未成熟,菌絲發育受到抑制,外表不表現癥狀。果實成熟或采收后癥狀陸續出現。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品種間抗病力有明顯差異,主要與品種的皮孔主組織結構有關。(2)氣候因素。當氣溫在20℃以上,相對濕度在75%以上或降雨量達10mm時,或連續下雨3~4天,病害傳播快。(3)栽培因素。肥料不足,樹勢弱,蟲害重,均發病重。 [防治](1)檢疫:新建果園時,應進行苗木檢驗,防止病害傳入。苗木出圃時必須進行嚴格的檢驗,防止病害傳到新區。(2)農業防治:秋末冬初清除病源。加強土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合理疏花、疏果,幼樹修剪時忌用病樹枝干做支架;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一般每株結果大樹施土雜肥200千克,氮肥1.5~2千克,磷鉀肥2.5千克。疏果后用紙袋將果實套上,可以基本防止輪紋病的為害。舊報紙袋或羊皮紙袋均可較長時期的保護果實不受侵染。田間發現病果后及時摘除并深埋。(3)藥劑防治:冬剪后在病組織上噴涂殺菌劑,并進行全園樹干涂白。套袋前先噴1次菌立滅2號或1∶2∶200倍波爾多液。病斑刮凈后,涂抹托布津油膏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即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份加豆油5份;或用多菌靈油膏,即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份加豆油3份。另外,用波美5度石硫合劑涂抹也有較好效果。發芽前噴1次0.3%~0.5%五氯酚鈉和波美3~5度石硫合劑混合液或單用石硫合劑,可以殺死部分越冬病原,減少分生孢子的形成量。如果先刮老樹皮和病斑再噴藥則效果更好。生長期適時噴波爾多液、鋅銅波爾多液。常用藥劑還有菌立滅2號800~1 000倍液、30%綠得保JG300~500倍液、40%多菌靈懸劑1 000倍液加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500倍加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噴藥的時間是從落花后10天左右開始,到果實膨大結束為止。(4)貯藏。在溫度0~5℃的條件下貯藏,可基本控制輪紋病的擴展。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