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r black spot 梨黑斑病在各地分布普遍。發病后引起大量裂果和早期落果,造成很大損失。 [為害癥狀]侵害梨的葉片、新梢、花及果實。(1)枝干。新梢病斑黑色,橢圓形,稍凹陷,后期變為淡褐色潰瘍斑,與健部分界處產生裂紋。(2)葉片。初為針頭大小黑色的斑點,后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心灰白色,邊緣黑褐色,微帶有淡紫色輪紋。潮濕時病斑表面遍生黑霉。病斑相互融合成不規形的大病斑,生有黑霉,引起葉片早落。(3)果實。初在幼果面上產生黑色圓形針頭大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橢圓形,略凹陷,表面遍生黑霉。果實長大時果面發生龜裂,裂隙可深達果心,在裂縫內也會產生很多黑霉,病果早落。 [病原]病原為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 (Fr.) Keissl.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黃褐色,數根至十余根從生,不分枝,少數有分枝,基部較粗,先端略細,有隔膜3~10個,大小(40~70)μm×(4.2~5.6)μm,其上端有幾個孢痕。分生孢子串生,形狀不一,為倒棍棒狀,基部膨大,頂端細小,嘴胞短至稍長,有橫隔膜4~11個,縱隔膜0~9個,大小(10~70)μm×(6~22)μm,分隔處略繳縮。幼嫩的分生孢子壁薄,呈黃褐色或暗黃色,老熟的分生孢子則壁較厚,暗褐色。(2)特性。人工培養時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8℃,該菌較耐低溫,在0~5℃也能緩慢生長,引起黑斑病在冷庫貯藏時也可發展,36℃以上不生長。孢子形成最適溫度為28~32℃,萌發適溫為28℃,在50℃時經5~10分鐘,孢子即喪失發芽能力。枝條上的病斑在9~28℃均能形成分生孢子,而以24℃為最適。 [侵染]病原以分生孢子及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通過風雨傳播,經氣孔、皮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起初次侵染。新舊病斑上陸續產生分生孢子,不斷引起重復侵染。 [發生規律](1)時期。4月下旬葉片開始出現病斑,5月中旬隨氣溫增高,病斑逐漸增加,6月份至7月初進人發病盛期。(2)品種。日本梨系統的品種易感病,西洋梨次之,中國梨較抗病。(3)氣候。氣溫在24~28℃,同時連續陰雨時,有利于黑斑病的發生與蔓延。(4)樹勢。樹齡在10年以內,樹勢健壯的,發病較輕。(5)栽培。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排水不良,修剪整枝不合理,植株過密,均有利于此病的發生。 [防治](1)農業防治:做好清園工作。可在果園內間作綠肥或增施有機肥料,做好開溝排水工作,在歷年黑斑病發生嚴重的梨園,冬季修剪宜重。果實套袋,有良好的防病效果。(2)藥劑防治:發芽前噴1次0.3%五氯酚鈉與波美5度石硫合劑混合液,殺滅枝干的越冬病原。落花后至梅雨期結束前,要噴藥保護,前后噴藥每隔10天左右,共噴7~8次。果實套袋前必須噴上述藥劑1次,噴后立即套袋。(3)貯藏。采用0~5℃低溫貯藏,可以抑制黑斑病的發展。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