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ar clitocybe root rot [為害癥狀](1)根部:該病造成根頸皮層腐爛,如果爛皮圍根頸一周,則全樹死亡。該病的主要特點是在腐爛皮層內及皮層和木質部之間布滿白色至淡黃色的扇形菌絲層,新鮮菌絲層在暗處發藍綠色螢光,腐爛皮層有濃烈的蘑菇味。發病重的梨樹,白色菌絲層可從根頸部一直擴展到主枝基部甚至再向上擴展。病樹皮呈水漬狀,后開裂,易剝離。在多雨季節,病樹樹冠下可叢生黃色的蘑菇。發病后期,木質部腐朽,捏之易碎。(2)莖部:新梢生長量較小,隨病情加重,枝條漸枯死。(3)葉片:葉小、色淡、葉緣卷曲,隨病情加重,葉色漸變黃,葉片早脫落。 [病原]病原為發光小蜜環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t Fr.) Singer,屬于擔子菌亞門真菌。在病根皮部長有白色菌絲層,呈扇狀,初生時在暗處顯淺藍色熒光,老熟后呈黃褐色至棕褐色,不發光。子實體由病皮菌絲層直接形成,叢生,6~7個,多者達20~50個以上。菌蓋淺蜜黃色或較深,直徑為2.6~8cm,最大達11cm,初呈扁球形,逐漸平展,后期中部下凹,有較密的毛狀小鱗片。菌肉白色,菌褶延生,不等長,淺蜜黃色,稍稀。菌柄淺杏黃色,基部棕灰色至深灰色,略扭曲,上部較粗,纖維質,內部松軟,柄長4~9cm,粗0.3~1.1cm,有毛狀鱗片。菌柄中部無菌環。孢子印白色。擔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單胞,無色,光滑,大小(7.3~11.8)μm×(3.6~5.8)μm。 [侵染]病原以菌絲在田間病株殘根爛皮中越冬,從傷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健根與病根或病殘體接觸可傳病,耕作造成病殘體移動可擴大范圍。發生因素 [防治]參見梨紫紋羽病。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