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r Mucor fruit rot異名梨毛霉軟腐病、梨毛霉爛果 梨軟腐病零星發生。果實傷口多、貯藏期溫度高時發生較重。 [為害癥狀]多始于果實梗洼、萼底及表皮的刺傷口,果實表面出現淺褐色至紅褐色圓斑,后擴展成黑褐色不規則形軟腐病斑。高溫時5~6天內可使病果全部軟腐。在0℃條件下,冷藏60天后,染病果實全部腐爛,還能引起再侵染。病部長出大量灰白色絲體和黑色小點。 [病原]病原為多種毛霉菌,主要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ex Fr.) Vull和梨形毛霉Mucor piriformis Fischer引起,均屬接合菌亞門真菌。(1)匍枝根霉。匍匐菌絲爬行,弓狀彎曲,無色。菌絲上不形成厚垣孢子。假根非常發達,根狀褐色。孢囊梗直立,通常2~4根成束,較少單生或5~7根成束,不分枝,光滑或稍微粗糙,灰褐色至暗褐色,長500~3 500(1 500~3 000)μm,直徑13~42(20~25)μ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老熟后黑色,直徑50~360(100~200)μm。囊軸球形、近球形、鈍圓錐形、卵形,壁光滑,灰褐色,直徑50~200(70~120)μm。囊手大而明顯,楔形。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橢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多有棱角,條紋明顯,灰色略帶灰藍色,(7.5~20)μm×(5.5~13)μm。接合孢子囊球形,有粗糙的突起,直徑150~220μm。配囊柄對生,無色,無附屬物。(2)梨形毛霉。菌絲高20~30mm,白色轉黃色。孢囊梗很少分枝,直徑30~50μm。孢子囊白色轉深褐色,直徑100~350μm,壁有刺,易溶解;囊軸無色,平滑,洋梨形、卵形,偶爾球形,高200~300μm。孢子無色,橢圓形,大小(5~13)μm×(4~8)μm;有厚垣孢子,但接合孢子囊未發現。 [侵染]病原在2厘米土層中或落果等有機物中越冬。果實采收后1~2個月菌源數量增加,進入冬季明顯減少,通過接觸,或動物攜帶,以及雨水濺射傳播,并可隨病果轉運進行遠距離傳播。通過傷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 [發生規律]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病情迅速發展。 [防治](1)農業防治:及時清除病果,保持果園、果窖清潔,采收、貯運過程中減少果實的傷口。落果要單獨存放,不能與采摘的健果放在一起。不要在濕度大或陰雨天采摘果實。用紙單果包裝,以減少二次侵染。(2)貯藏。貯藏窖控制在低氧條件下,較常溫或低溫貯藏發病輕。必要時可用殺菌劑處理,具體方法參見梨牛眼爛果病。(3)化學防治:必要時可用殺菌劑處理,采收前1個月開始噴1∶2∶200倍式波爾多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尤其是晚春早夏降雨時噴藥,效果更明顯。梨果入窖前用45%特克多懸浮劑4 000~5 000倍液浸泡10分鐘。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