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尖眼菌蚊 閩菇遲眼蕈蚊Bradysia minpleuroti Yang et Zhang.屬雙翅目眼蕈蚊科,又稱尖眼菌蚊。是一種發生頻繁、寄主廣泛、食性雜的害蟲,可為害蘑菇、平菇、香菇、茶樹菇、金針菇、銀耳、黑木耳等多種食用菌,顯著影響食用菌產量和質量。 [為害癥狀]以幼蟲在培養料表面取食,使之成為不適合食用菌生長的濕粘物??砂丫z咬斷吃光,使料面發黑,成松散米糠狀。小菇蕾被害后,枯萎死亡。在子實體上,幼蟲往往從接近料面的菌柄基部開始蛀入,先在基部的菌柄內部蛀食,隨著子實體的生長,幼蟲逐漸長大,繼續沿菌柄向上鉆蛀為害。受害輕者每朵菇有蟲3~5頭,菌柄內出現隧道,受害重者,每朵菇有蟲300~400頭,可把整個菌柄內部蛀空。菌柄外面留下許多針眼大小的蟲孔。幼蟲還可以繼續為害菌褶、菌蓋。有時成蟲在菌蓋上產卵,幼蟲向下蛀食,被害子實體不能繼續發育。 [發生規律] 閩菇遲眼蕈蚊喜在畜糞、垃圾、腐殖質和潮濕的菜園及花盆上繁殖,主要以幼蟲為害蘑菇、平菇等多種食用菌,一般質地松軟、柔嫩的品種受害較重。在溫度14~17℃,濕度70~85%的環境下,卵期為5~6天,幼蟲期16~18天。在福州地區閩菇遲眼蕈蚊一般自9月下旬到翌年3月初,多聚集在野外潮濕的菜園地和花盆上,一般一個生活周期為30~35天。 [形態]雄成蟲體長2.7~3.2mm,暗褐色,頭部色較深。復眼大,腎圓形,有眼毛,眼橋小,眼面3排。觸角褐色,長1.2~1.3mm,第四鞭節長是寬的1.6倍。下顎須基節較粗,有感覺窩,有毛7根,中節較短,毛7根,端節細長毛8根。胸部黑褐色,翅淡煙色,長1.8~2.2mm、寬0.8~0.9mm,前緣脈C伸達脈Rs至M1+2間的2/3,C脈上有雙排大毛,徑脈R、 R1、Rs上均具有一排大毛。平衡棒淡黃色,有斜列小毛。足的基節和腿節污黃色,轉節黃褐色,脛節和跗節暗褐色,前足基節長0.4mm,腿節與脛節各長0.6mm,跗節長0.7mm,脛節的脛梳一排,梳6根,爪有齒2個。腹部暗褐色,尾器基節寬大,基毛小而密,中毛分開不連接,端節小,末端較細,內彎,有3根粗刺。雌蟲較大,體長3.4~3.6mm,觸角較雄蟲短,長1mm,翅長2.8mm,寬1mm,腹部粗大,端部細長,陰道叉褐色,細長略彎,叉柄斜突,尾須粗短,端部圓。卵長圓形,初期為乳白色,漸漸變褐。幼蟲蛆形,乳白色,頭部黑色,有一較硬頭殼,頭部后端幾乎與前胸等寬,胸腹部共13節。腹部最末一節常向外突出呈泡狀。初孵幼蟲體長0.6mm左右,老熟后長8.5mm。蛹長3~3.5mm,初期乳白色,兩天后復眼為淺褐色,3天后呈黑色。在薄繭內化蛹。 [習性]成蟲有趨光性,飛翔能力強。成蟲羽化4~5小時后交尾。雌蟲交尾后,翌日產卵于土縫或培養料中,每處產卵可達40~219粒,雌蟲一生產卵量為300多粒。成蟲壽命3~4天,長者為7~9天。在飛行轉移時可攜帶病原菌及螨類。幼蟲5齡,有群居和爬行時吐絲的習性。老熟幼蟲爬行至土縫或料表面吐絲作繭。化蛹于薄繭內,預蛹期1~2天,蛹體變黑后在薄繭內不斷搖動,離開薄繭到土表羽化。蛹期5~6天。 [防治](1)栽培。菇房的門窗和通氣孔裝紗門、紗窗,防治成蟲飛入菇房再培養料或原基處產卵繁殖,減少蟲源。人工捕捉。中華新覃蚊有群居習性,因成蟲和幼蟲比較大,所以采菇后清理料面時應注意捕捉幼蟲。成蟲有趨光性,常常飛到菇房窗上或燈光附近停息或交尾,可用蠅拍撲打。(2)藥劑。發生嚴重時,噴灑敵百蟲1 000倍液,對幼蟲的致死率為100%,而對蛹為90%,500倍的敵百蟲液對幼蟲和蛹的致死率均達100%。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