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Water-melon bacterial fruit blotch異名西瓜細菌性斑點病、西瓜水浸病,果西瓜實腐斑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是一種危險性病害。分布在南方。主要導致果實表面產生病斑甚至腐爛,降低其商品價值和食用價值。
[為害癥狀](1)子葉。造成水漬狀病斑,并沿主脈逐漸發展為黑褐色壞死病斑。(2)葉片。形成不明顯的褐色小斑,周圍有黃色暈圈。通常沿葉脈發展,對植株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卻是感染果實的重要病原來源。植株生長的中期,葉片上的病斑很少,通常不顯著,暗褐色,略呈多角形,病葉很少脫落。開花后14~21天的果實容易感染。(3)果實。典型的病癥是在西瓜果實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現水漬狀小斑點,隨后擴大成為不規則的大型橄欖色水漬狀斑塊。發病初期病變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組織仍然正常,但將嚴重影響西瓜的商品價值。發病中期以后,病原可單獨或隨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變成水漬狀。發病后期受感染的果皮經常會龜裂,并因雜菌感染而向內部腐爛。有些品種果實受感染后,在果實上僅出現會龜裂的小褐斑,而無明顯的橄欖色水漬狀斑塊,但病原已侵入果肉組織,造成嚴重的水漬狀病癥。病斑上常有粘稠、褐色的菌膿溢出。接觸地面的果面無病斑。(3)瓜蔓、葉柄和根部。通常不被侵染。
[病原]病原為類產堿假單胞菌西瓜亞種Pseu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 citrulli (Schaad et.al.1978),1992年改名為燕麥食酸菌西瓜亞種Acidovoro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Willems et.al.1992),屬rRNA組I。不產生熒光和其他色素,單根極生鞭毛,嚴格好氧。不產生精氨酸水解酶,能在41℃以下生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西瓜、甜瓜、蜜露洋香瓜和網紋洋香瓜等。人工接種也可以感染其他葫蘆科及番茄、胡椒、茄子等。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附著在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種子帶菌是第2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在病殘體上能存活2年。帶病原的種子散落田間后,長出的瓜株、殘留在田間的染病瓜皮,以及田間可能帶菌的葫蘆科雜草,都是感染下茬西瓜的重要菌源。(2)傳播特點。在田間借風雨及灌溉水傳播,從傷口或氣孔侵入,果實發病后病原在病部大量繁殖,通過雨水或灌溉水向四周擴展,多次重復侵染。
[發生規律]多雨,高濕,大水漫灌,西瓜容易發病。在炎熱、強光照及雷雨過后,葉片和果實上的病斑迅速擴展。
[防治](1)檢疫:加強檢疫,不用病區的種子,杜絕帶菌種子傳播,發現病種應在當地銷毀,嚴禁外銷。(2)種子消毒。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30分鐘后,用清水沖凈浸泡6~8小時,再催芽播種。國外試驗表明,采種時種子與果汁、果肉一同發酵23~48小時后,隨即以1%的鹽酸浸漬種子5分鐘,或以1%次氯酸鈣浸漬15分鐘,接著水洗、風干,都可以有效去除種子攜帶的病原,大幅度降低田間發病率,對種子發芽無不良影響。(3)農業防治。在田間管理方面,合理的灌溉方式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由于噴灌會傳播病原且造成果實上積水,有利于病原侵入感染。因此,應盡量改用滴灌或降低水壓,讓灌溉水僅噴及根圍。病害一旦出現后,應隨時清除病苗和病果,以免遺留田間成為二次感染源。另外,徹底清除田間雜草,也是減少該病發生的重要措施。注意輪作倒茬,在常發病區,至少3年內不得在同一田塊或相近田塊種植西瓜或其他葫蘆科作物。(4)化學防治。發病重的田塊或地區,在進入雨季時掌握在發病前開始噴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或靠山水顆粒劑 600~8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殺菌劑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 400~5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