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Apple canker 蘋果樹腐爛病俗稱串皮濕、臭皮病、爛皮病。一般5~6年生初結果樹開始發病,20~30年生樹發病株率20%~30%,重病園發病株率高達80%以上,是對蘋果生產威脅很大的毀滅性病害。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結果樹枝干,幼樹和苗木也可為害。受害皮層腐爛壞死,其癥狀表現有潰瘍型和枝枯型兩類,以潰瘍型為主。(1)枝干。常表現為2種癥狀。潰瘍型。多發生在主干和主枝上發病初期,病部呈現紅褐色略隆起,水漬狀,組織松軟,用手指按之即下陷。病部常流出黃褐色汁液,病皮極易剝離。腐爛皮層鮮紅褐色,濕腐狀,有酒糟味。發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縮,變黑褐色下陷,其上產生黑色小點粒。枝枯型。多發生在衰弱樹和小枝、果臺、干樁等部位發病初期,病部呈紅褐色,略潮濕腫脹,但邊緣界限不明顯,以后很快變干和枯死皮下病組織變成褐色或暗褐色,開始時松軟、糟爛,以后變硬。發病后期,病皮上長出較密的小黑點。枝枯型腐爛病常在小枝上爛一圈,造成枝條枯死,并常常向下蔓延到大枝上,使大枝發病。(2)果實。發生在果實上,初期病斑呈褐紅色,圓形或輪紋狀,邊沿清晰,病組織松軟,有酒糟味,后病斑呈黃褐色與褐紅色交替輪紋向果心發展,后期病斑中部形成黑色小顆粒,有時呈輪紋狀排列。 [病原]病原為蘋果黑腐皮殼菌Valsamali Miyabe et Yamada.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階段為殼囊孢菌Cytospora sp.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器褐色,不規則形,有1個或多個腔室。內壁密生孢子梗無色,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香蕉形或長腎狀,單胞,無色,內有油球,大小(4~10)μm×(0.8~1.7)μm。子囊殼黑色,燒瓶狀,內壁基部密生子囊。子囊長橢圓形或紡錘形,無色,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長腎狀,單胞,無色,大小(6~11)μm×(1.2~2.1)μm。每個內子座1小時可釋放子囊孢子1 120~8 662個。(2)特性。分生孢子萌發適溫為24~28℃,但在低溫下也能萌發。菌絲發育最適溫度為28~32℃,最低為5~l℃,最高為37~38℃。病菌在PDA和PS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菌落生長較快,開始為灰白色至乳白色,邊緣較整齊,稍呈羽毛狀,氣生菌絲不繁茂,較平伏。(3)寄主。蘋果、梨樹、桃樹、櫻桃、梅、沙果、海棠、山定子以及柳、楊等多種落葉果樹與闊葉樹種。 [侵染]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病皮及病殘株枝干中越冬,第2年春遇降水產生分生孢子,其孢子靠雨水和昆蟲傳播,從死組織傷口、葉痕、果柄痕和皮孔等處侵入。潛伏的病菌主要在夏季樹體形成的落皮層組織上擴展,發生早期病變,出現表面潰瘍,再經冬、春發病盛期,到第2年果樹進入生長期病勢停頓,發病盛期結束,是腐爛病的一次發生過程。 [發生規律](1)時期。外觀癥狀出現的高峰期是在早春,5月份發病盛期結束。生長期內病斑不再活動,只有老弱枝干上的病斑可緩慢地擴展。晚秋是第2個發病高峰。凡能引起樹勢衰弱的因素,都可引起病害發生。大小年現象嚴重,凍害和日灼,施肥,技術不當,枝條失水,蟲傷等,修剪不當或修剪過重,都會引起腐爛病的發生。 [防治](1)農業防治:在冬季日照強的地區,晚秋應將樹干涂上白涂劑,防凍傷。加強肥水管理,減少蟲傷、凍傷、日灼等傷害。生長季節隨時剪除病枯枝;將病枝、病樹及刮除的病皮清出果園及時燒掉;不用剪下的蘋果枝條作支撐樹枝和果園圍墻。為減少刮治所造成的皮層大量破壞,影響樹干和大枝的養分與水分的運輸,還可以采用枝條橋接或腳接的辦法進行補救,加速樹勢的恢復。早春將病斑壞死組織徹底刮除、刮凈,并刮掉病皮四周一些好皮。刮除的范圍應控制到比變色死組織大出0.5~1cm,略刮去一點好皮即可。早春發病盛期要突擊刮治,并堅持常年治療的制度,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樹皮沒有爛透的部位,只需要將上層病皮削除;病變深達木質部的部分,要刮到木質部并要連續刮治3~5年。5~9月份均可進行重刮皮法,以5~6月份最好。用鋒利的刮子,對較粗的病干枝,刮去老翹皮、干死皮,將主干、主枝基部樹皮表層刮去,一般要刮去約1~2mm表層活皮,露出白綠或黃白色皮層為止。(2)化學防治:刮除病斑后要表面涂波美10度石硫合劑,或果康寶50~100倍液,或菌立滅2號50~100倍液,或5%田安水劑5倍液。為防止復發,一要連續涂藥,一般保護性藥劑應每月涂1次,連續4~5次;二要盡量采用滲透性較強的藥劑或內吸性藥劑,如菌立滅、果康寶等。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