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Apple black fruit rot異名蘋果樹胴腐病 蘋果樹干腐病是蘋果枝干重要病害。重病園果實腐爛率達50%~60%,一般果園損失也可達20%~30%。 [為害癥狀]主要有3種:(1)干腐型。由主枝基部開始發病,尤其是在遭受凍害的部位,初期為淡紫色病斑,沿枝干縱向擴展,使組織干枯,呈稍凹陷狀,表面粗糙甚至龜裂,病部與健康部位之間易裂開,后期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粒點。幼樹上,初于嫁接口或砧木剪口附近形成不整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沿枝干逐漸向上或向下擴展,使幼樹迅速枯死。(2)潰瘍型。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暗紅色回形小斑塊,邊緣色澤較深。病斑常數塊乃至數十塊聚生在一起,病部皮層稍隆起,皮下組織軟,顏色淺,舌感苦。病斑表面常滋出茶褐色枯液,俗稱“冒油”。后期病部干縮凹陷,呈暗褐色,病部與鍵部之間開裂,表面密生黑色小粒點,發病嚴重時,造成大枝死亡。(3)果腐型。果實被害,初期果面產生黃褐色水爛點,逐漸擴大成同心輪紋狀病斑,與輪紋病造成的爛果癥狀相同,統稱輪紋爛果病。條件適宜時,病斑擴展很快,數天后整個果實即可腐爛掉。 [病原]病原為為貝氏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和葡萄座腔菌B.dothidea (Moug.exFr.) Ces.et de Not.屬子囊菌亞門,葡萄座腔菌屬。(1)形態。子囊殼扁球形,黑褐色,有乳頭狀孔口。子囊長棍棒狀,無色。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6.8~26.4)μm×(7~10)μm。側絲絲狀,無色。大莖點菌屬分生孢子器。近圓球形、淡褐色。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6.9~24.0)μm×(4.8~7.2)μm。小穴殼菌屬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6.8~29.0)μm×(4.8~7.5)μm。(2)特性。病菌的生育溫度為10~35℃,最適溫為28℃。子囊孢子萌發適溫25~30℃,在此溫度下于水滴中經8小時萌發率達100%;在15℃,經20小時,萌發率為93.8%;分生孢子在清水中發芽良好,在20~30℃條件下,4小時即可發芽。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枝干病部越冬,第2年春天產生孢子進行初侵染。病原孢子借雨水飛濺傳播。干腐病的病原是一種弱寄生菌,主要通過傷口、死芽、皮孔等處侵入,具有潛伏侵染的特點。病原侵入樹體后不一定發病,只有當樹體在生長期中處于衰弱狀態時,才擴展、發病。 [發生規律](1)時期。7月底前降雨多少與病原侵染次數呈正相關。幼果期至7月底,病原經果實皮孔侵入,并在皮孔處潛伏3個月左右。進入8月份病原難以侵入,9月份后無再侵染。(2)氣候因素。休眠期低溫凍害和生長期高溫干旱均有利于病害發生。(3)栽培因素。枝干上的干腐病原是第2年引起果實發病的主要來源。瘠薄的山地果園,樹體經常缺水,偏施氮肥,環剝等,都為干腐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防治](1)農業防治:落葉后,發芽前,將枯枝、落葉清除果園;樹上的死枝必須徹底剪掉。深翻擴穴、樹盤蓋草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提高樹體自身抗病力;盛果期蘋果樹不要環剝,要通過拉枝、緩勢修剪等措施促花。(2)化學防治:冬季清園后然全園噴1遍波美5度石硫合劑加200倍五氯酚鈉。大樹枝干發病后,應及時刮凈病部,或用刀尖在病部縱向劃道,然后涂抹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倍液。發病重的果園,在春季蘋果發芽前全樹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