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Broad bean rust 銹病是蠶豆的一種重要病害。分布廣泛,長江流域發生普遍,減產10%~30%,對蠶豆生產有明顯影響。北方零星發生,對產量有輕度影響。 [為害癥狀]為害葉片、莖桿、豆莢,以葉片發病最重。田間發病早的重病田往往顯現一片火燒狀。葉片發病后最先出現黃白色斑點,不久變為紅褐色近圓形的突起疤狀斑,外圍常有黃色暈圈。擴大病斑后,表皮破裂,散出紅色粉末(夏孢子)。發病后期或寄主接近衰老時,夏孢子堆轉變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在葉片上長出冬孢子堆。葉脈上如果產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時,葉片變形早落。也有時在葉片正面及莢上產生黃色小斑點,以后在小點四周產生橙紅色斑點,以后再繼續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病原]病原為蠶豆單胞銹菌Uromyces fabae (Pers.)De Bary,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原單主寄生。夏孢子堆生于葉兩面或葉柄和莖上,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褐紅色,大小0.2~1.0mm;夏孢子淡褐色,有刺,球形至橢圓形,大小(18.5~25)μm×(20~23)μm,壁厚1.5~2.5μm,具3~5個芽孔。冬孢子堆生于葉的兩面,或葉柄及莖上,長1~5mm,黑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橢圓形,頂部圓或平,下部略窄,大小(22~42)μm×(15~30)μm。(2)特性。夏孢子萌發的溫度為2~31℃,最適溫度是16~20℃,相對濕度低于80%時很少萌發,濕度高萌發率也高。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的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2)傳播特點。蠶豆出苗后冬孢子萌發為擔孢子,靠氣流傳播到蠶豆葉片上,首先形成性孢子器,再形成銹孢子器。產生的銹孢子隨風飄落到蠶豆莖葉組織,然后形成夏孢子堆,產生的夏孢子再隨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擴大。人、畜、工具的接觸也可傳播。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早熟品種生育期短,可避病。(2)氣候因素。病原喜溫暖潮濕,氣溫14~24℃,適于孢子萌發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氣溫20~25℃易流行,所以多數蠶豆產區都在3~4月氣溫回升后發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冬春氣溫高,早播蠶豆年前即開始發病,形成發病中心,到第二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發生。(3)栽培因素。低洼積水、土質黏重、生長茂密、通透性差發病重。植株下部的莖葉發病早且重。 [防治](1)農業防治。實行倒茬輪作。合理密植,通風透光,降低濕度。適時播種,防止冬前發病,減少病原基數,生育后期避過銹病盛發期。合理密植,開溝排水,及時整枝,降低田間濕度。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2)化學防治: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1 000~1 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 8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 2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