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Broadbean cottony soft rot [為害癥狀]發病多在開花結莢期,病株基部呈灰白色,引起全株枯萎。剖開病莖可見鼠糞狀菌核。豆莢發病初期為水漬狀,后逐漸變成灰白色,長出黑色菌核。 [病原]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侵染](1)越冬: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及種子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隨風傳播。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成為再侵染源擴大傳播。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宜溫度5~20℃,最適溫度為15℃。菌核在在潮濕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長期積水時菌核只能存活1個月,而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以上。(2)發生時期:發病一般在開花后發生,病原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營養后才能侵染健部。 [發生規律]菌核萌發要求高濕及冷涼的條件,萌發后形成的子囊需要有連續10天的水分供應,才能正常長生。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無病種子,并進行種子處理。從無病株上采種。有條件的地方可與水稻、禾本科作物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選擇排水良好地塊,不宜密植,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高壟地膜覆蓋栽培,發病后適當控制澆水。收獲后深耕,把菌核埋在土表3厘米以下的土層中,能遏制菌核的萌發。在子囊盤出土盛期中耕,后灌水覆地膜閉棚升溫,利用高溫殺死部分菌核。勤松土、除草,摘除老葉及病殘體。發現病株及早處理。收獲完后及時拉秧,清理燒毀病殘物。棚室栽培要控制好濕度,通過控濕、保溫、通風等生態防治措施,能達到較好的防病目的。(2)化學防治:①鹽水當種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殘體時,在播種前用10%鹽水浸種,洗去菌核和病殘體后,再用清水沖洗播種。②福爾馬林。育苗床如用老病土,播前應進行土壤處理,即在播種前3周每平方米用40%福爾馬林25~30毫升,加水2~4升處理土壤,用塑料膜覆蓋4~5天,晾2周后再播種。③成株期在花后開始噴藥。重點噴淋花器和老葉。每隔10~15天噴施1次,連續防治3~4次。藥劑選用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④保護地栽培應增加通風10%二甲菌核利煙劑熏煙,每公頃每次用5250~6000克,每隔5~7天熏1次。也可與噴藥輪換進行。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