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T8IP%5DTDXW%60(LIF.jpg)
簡 介 英文名 [為害癥狀]主要發生在葉片和花梗上。葉片染病初生白色小斑點,后逐漸變為黃褐色條斑,邊緣有一明顯赤褐色暈紋,在外層病健交界處產生水漬狀暗綠色環,嚴重的致葉片黃枯;花梗染病初生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呈褐斑,嚴重時病斑擴大、壞疽,有的融合成不規則狀,后期病部產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盤,病情嚴重時花莖未抽出大部分已腐爛,抽出后很快干枯。 [病原]病原為萱草擬莖點霉Phyllostictina hemerocallidis G.M.Chang et P.K.Chi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臺灣報道Aureobasidium sp.也是該病病原。(1)形態:分生孢子器散生在葉面上,球形至近球形,初埋生,后外露,大小(84~139)μm×(79~144)μm,器壁暗褐色,厚12~18μm,具乳突狀孔口,大小12~29μm;無分生孢子梗,產孢細胞瓶梗狀;分生孢子單胞無色,近圓筒形,光滑,上寬下窄,大小(8~13)μm×(3~5)μm,具1根附屬絲,頂生,長3~10μm。(2)特性:可出芽繁殖,菌絲生長、分生孢子萌發溫限8~36℃,最適溫度26~28℃。分生孢子在無菌水中2小時發芽,26℃經8小時發芽率50~70%。 [侵染]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濺射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生規律]在溫暖多雨的季節或地區易發病。偏施氮肥、連茬、管理差,植株生長不良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以減少菌源。(2)化學防治:在花莖抽出2~3厘米時噴藥。每隔10~14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藥劑可選用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60%多菌靈超微可濕粉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南方有蛞蝓危害的地區,應注意施用聚乙醛防除之。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