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 蘆筍栽培中的主要病害。發生嚴重,有的地塊發病率高達60%~80%,甚至絕收,一種毀滅性的病害,嚴重影響蘆筍的產量和品質。在自然條件下只侵染蘆筍,不危害其它作物,寄主專一。各地均有分布。 [為害癥狀]早期僅在中心發病株的莖枝上出現乳白色油漬狀小斑點,漸擴展呈紡錘狀或不規則形褪綠斑,邊緣清晰紅褐色,有淡黃色暈圈,中心部稍凹陷,并呈赤褐色,最后變成灰白色,其上著生許多小黑點。病斑深入髓部,繞莖一周感病部位易折斷,病株早期變黃,最后失水干枯死亡。 [病原]病原為天門冬莖點霉Phomopsis asparagi (sacc.)Bubak.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器形成于子座中,單生或2~3個聚生,扁球形至近三角形。分生孢子角乳白色,α型分生孢子長橢圓形至梭形,無色,單胞,兩端各具1油球。還有β型和中間類型的分生孢子。(2)特性:生長適溫10~30℃,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5℃。 [侵染]病原以分生孢子器隨枯死的病殘株在大田中越冬,能存活8~9個月。以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傳播侵染莖部。 [發生規律]始見期在5月中下旬,危害嚴重期在7~9月份。9月下旬后,氣溫下降,降雨減少,侵染蔓延速度減慢,10月中旬平均日氣溫降至15℃以下時進入越冬階段。在溫暖多雨或晴雨相間時期長的年份發病重。施用氮肥過多或缺乏,或土壤濕度大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防治](1)農業防治:壓縮易感病品種,種植抗病性較強的臺南選1號、臺南選3號、UC309等品種。多施腐熟廄肥,使土壤疏松肥沃,以利于地下莖和根系發育。每公頃可施優質圈肥45 000~75 000千克、餅肥750~1050kg;在8月中旬追施秋發肥,一般每公頃施磷酸二銨450~600千克、尿素90~150kg,促秋筍旺發。蘆筍是怕澇作物,雨季要及時排澇,防止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入冬后清園,人工將病殘株拔除干凈,與清掃的蘆筍枯枝、落葉集中田外燒毀或深埋。在雨季來臨前半個月停止采筍避病。(2)物理防治:播前要進行溫湯浸種10分鐘,注意先倒水后放種子,并不斷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3)藥劑防治:早春在清園結束和停采撤壟后,將所有的嫩莖靠地面以下2厘米左右割下,然后用藥劑噴霧消毒。停采放壟后,清除筍盤上的覆土及殘茬,將藥液灌在筍盤上。雨季前的6月中旬前藥劑噴霧。第1次噴藥在撤壟后5~7天筍芽出土時。雨季(6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應每隔7天左右噴1次藥劑。藥劑要交替使用。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400~600倍液噴霧或50%百菌清800倍液澆灌,或25%蘆筍王600~800倍液,或農抗120水劑200倍液噴霧,或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600~800倍液,或40%百可得1000倍液,或40%蘆筍清(錳多清)400~600倍液噴霧,涂莖用40~50倍液,或波爾多液200~240倍液,或64%殺毒礬500倍液噴霧,或40%豐收純700倍液,或50%多?硫懸浮劑300~500倍液,或35%莖枯靈6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1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