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abbage moth異名甘藍夜盜蛾 甘藍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屬鱗翅目,夜蛾科。各地都有分布,以北方發生較重。多食性害蟲,主要為害甘藍、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瓜類、豆類、茄果類蔬菜和甜菜等45科120種以上植物。除福建、臺灣、廣東三省未見外,其余各省、區均有分布。 [為害癥狀]具有群集性、夜出性、暴食性,初孵幼蟲集中在葉背取食,啃食葉肉,使葉片殘留表皮,呈密集的“小天窗”狀。幼蟲稍大后可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并遷移分散;4齡后白天隱伏在心葉、葉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間出來取食;高齡的幼蟲可鉆入葉球內為害,并排出糞便,降低商品價值。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黑龍江每年發生2代,山西太原發生3代,內蒙古、北京、天津等發生2~3代,四川、重慶1年發生3~4代,長江流域每年發生4代。(2)越冬。以蛹在土中越冬,氣溫達15~16℃時越冬蛹羽化出土。(3)發生時期。山東為6~7月,黑龍江及新疆在8~9月,湖南、四川在4~5月和9~10月份。(4)環境因素。平均溫度18~25℃,相對濕度70%~80%,適宜該蟲生長發育。成蟲喜歡在高大茂密的作物上產卵,所以水肥條件好,長勢旺盛的蔬菜地受害重。 [形態](1)成蟲。體長18~25mm,棕褐色,前翅具有明顯的腎狀紋和環狀紋,后翅外緣具有1小黑斑。(2)卵。卵半球形,頂部具一棕色乳突,表面具縱脊和橫格,初產時黃白色,漸變成褐色,孵化前變成紫黑色。(3)幼蟲。幼蟲幼蟲共6齡,初孵時體色稍黑,體上有黑毛,體長約2mm;2齡體長約8~9mm,呈綠色;1~2齡幼蟲僅有2對腹足;3齡體長12~13mm,體呈綠黑色,有明顯的黑色氣門線;老熟幼蟲體長40mm左右,頭部黑褐色,胴部腹面淡綠色,背面具綠黃與棕褐兩大色斑,各節背面具倒八字黑色條紋。(4)蛹。長20mm左右,赤褐色,臀刺較長,深褐色,末端著生兩根長刺,刺從基部到端部逐漸變細,末端膨大呈球形。 [習性]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及糖醋液有較強趨性。卵多產于葉背,單層成塊。每頭雌蟲可產卵4~5塊,約500~1 000粒。 [防治](1)農業防治。菜田秋耕或冬耕,殺滅部分蟲蛹。卵塊和2齡前幼蟲在菜葉上,易發現,及時摘除(2)生物防治。成蟲發生期用糖醋盆誘殺成蟲。卵期可人工釋放赤眼蜂,每公頃放蜂點90~120個,每次釋放30 000~45 000頭,持續2~3次。在幼蟲鉆入葉球前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3)物理防治。采用多佳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誘殺成蟲。(4)化學防治。在幼蟲3齡前施藥,每公頃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 300~450ml加水300~750升,或用2.5%蟲酰肼乳油 300~450ml加水300~750升噴霧。也可以用5%卡死克可分散液劑1 000~2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