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Yellow cotton moth異名小造橋夜蛾、棉夜蛾、棉小造橋蟲、步曲 小造橋蟲Anomis flava Fabricius屬鱗翅目夜蛾科。異名Anomis erosa Hubn、Anomis indica Guenee。小造橋蟲是棉田中、后期暴食棉葉的害蟲,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為害程度因年份和地區而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部分棉區在一些年份都曾大量發生,造成嚴重為害。為害棉花、黃麻、茼麻、紅麻等。國內分布遍及所有省、區。 [為害癥狀]1~2齡幼蟲只取食葉肉,殘留表皮,3~4齡幼蟲將棉葉吃成缺刻,5~6齡幼蟲可咬食葉脈。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黃河流域每年發生3~4代,長江流域5~6代。在南方棉區,如浙江、四川以蛹在木槿、冬葵和棉花枯葉或棉鈴苞葉間越冬。在黃河流域棉區,如河北省保定、成安、武安和邯鄲以及山東聊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在棉田雜草、棉株枯葉和錦葵上都調查到蛹態,但是否全能安全越冬,尚未明確。長江流域棉區,1年發生5~6代。第1代幼蟲于5月中、下旬多發生在木橫、冬覓、萊及簡麻上。從6月至9月份1個月左右發生一代。第5代盛蛾期在10月上旬,在木槿和冬飛菜上才10月中、下旬又可找到第6代幼蟲為害。在棉田為害的主要是第2代到第5代幼蟲,以第3、4 代為害嚴重。黃河流域棉區,在棉田1年發生3代,從7~9月每月發生一代。(2)發生與環境的關系:氣候因子是影響棉小造橋蟲發生消長的主要因素,適宜于棉小造橋蟲卵的孵化和幼蟲成活的溫度為25~29℃,相對濕度為75%~95%。特別是在7月至9月份,雨日多,濕度大有利于棉小造橋蟲的發生。一般靠近樹林、村莊、雜草多的棉田,發生早,蟲口密度大,為害重。長勢旺的高水、肥棉田的蟲口密度又顯著高于低護棉田。天敵有中華草蛉、大草蛉、麗草蛉、小花蝽、三色長蝽、大眼蟬長蝽、窄姬獵蝽、普通長腳胡蜂、瓢蟲、青翅隱翅蟲、擬寬腹螳螂、食卵赤螨、蜘蛛,寄生性天敵有擬澳洲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造橋蟲絨繭蜂、日本黃繭蜂、螟蛉懸繭姬蜂。 [形態](1)成蟲:體長10~13mm,翅展26~32mm,頭胸部桔黃色,腹部背面灰黃至黃褐色;前翅雌淡黃褐色,雄黃褐色。觸角雄櫛齒狀,雌絲狀。前翅外緣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狀;翅內半部淡黃色密布紅褐色小點,外半部暗黃色。亞基線、內線、中線、外線棕色,亞基線略呈半橢圓形,內線外斜并折角,中線曲折末端與內線接近,外線曲折后半部不甚明顯,亞端線紫灰色鋸齒狀,環紋白色并環有褐邊,腎紋褐色,上下各具1黑點。(2)卵:卵扁圓形,直徑約0.6mm,高約0.2mm,青綠色,卵頂有一圓圈,四周有30~34條隆起縱線,縱線間又有11~14條隆起線,交織成方格紋,孵化前為紫褐色。(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35mm,頭部淡黃色,胸腹部為黃綠、灰綠和綠色,背線、亞背線、氣門上線及氣門下線灰褐色,中間有不連續的白斑,毛片褐色,粗看象許多小黑點,第1對腹足退化,僅留下極不明顯的趾鉤痕跡,第2對腹足較小,趾鉤11~14個,第3、4 對腹足發達,趾鉤18~22個,臀足趾鉤19~22個,趾鉤具有亞端齒。(4)蛹:蛹體長終17mm,赤褐色,頭頂中央有一乳頭狀突起,后胸背面、腹部1~8節背面滿布細小刻點,5~8節腹面有刻點及半圓形刻點,腹部末端較寬,背面與腹面有不規則皺紋,兩側延伸為尖細的角狀突起,上有刺3對,腹面中央1對粗長,略彎曲,兩側的2對較細,黃色,尖端鉤狀。 [習性](1)成蟲:成蟲羽化、交配、產卵都在夜間,產卵以黃昏后一2個小時內最盛。每頭雌蛾一般可產卵800多粒。卵多散產在棉株中部的成長棉葉和下部的老葉背面,少數產在上部大葉背面。成蟲有趨光性,且雌蛾比雄蛾趨光性更強,在黑光燈下以晚20~22時和下半夜3~5點誘蛾最多。白天大都隱藏在葉背及苞葉和雜草間匿藏。成蟲吸食蘋果、柑桔等果實的果汁為食。成蟲期經歷10~12天,卵期2~3天,幼蟲期14~18天,蛹期6~7天。各世代的歷場隨溫度升高而縮短,溫度降低則延長。一般經歷1個月左右。(2)幼蟲:幼蟲多在上午孵化,孵化后不久就吃掉卵殼。初孵幼蟲極活躍,受驚滾動下落。幼蟲多數在夜間和上午為害取食。1、2齡幼蟲多數在棉株中下部取食葉片,稍大轉移至上部為害,4齡后進入暴食期。1~4齡幼蟲常吐絲下垂,隨風傳播到其它棉株上。1~3齡幼蟲食量很小,只占一生總食量的5%,4齡開始進入暴食階段,后3個齡期合計約占總食量的95%。老齡幼蟲在多在早晨吐絲折疊棉葉一角或粘連苞葉,在其內做繭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在整枝打杈和摘除下部老葉時,將摘除的老葉和枝杈帶出田外,以防止被摘除的幼蟲又繼續在棉田為害。棉小造橋蟲發生嚴重的棉田,在棉花撥桿后應清除枯枝、枯葉,集中燒毀,以殺滅越冬蛹。(2)物理防治:用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成蟲。在小造橋蟲發生季節,用楊樹枝或柳樹、刺槐、紫穗槐、洋槐等帶葉樹枝8~10根捆在一起,捆得松緊適當,倒插立在田間,使枝把稍高于棉株,每公頃分散插立150~225把,每天早晨用塑料袋套住枝把拍打,使蛾子進入袋內進行捕殺。樹枝把過于干枯后應及時更換。(3)藥劑防治:一般在棉田中、后期用藥劑防治棉鈴蟲時,小造橋蟲也得到兼治。但在大發生的年份,也應抓準有利時機進行專治。7~8月份調查棉株上、中部的幼蟲,當百株3齡前幼蟲量達到100頭時,為施藥標準。藥劑可選用50%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0%菊馬乳油2000倍液,或用每克含100億活芽孢的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90%敵百蟲1500倍液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