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Asiatic corn borer 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屬鱗翅目,螟蛾科。為害食性很雜,確認的寄主植物約25種,栽培作物中主要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麻等,也能取食小麥、大麥、馬鈴薯、豆類、向日葵、甘蔗、甜菜、番茄、茄子等,是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蟲。 [為害癥狀]幼蟲孵化后,一部分潛藏在雌穗著生節以上各葉片的葉腋間,取食積存的花粉和葉腋組織,至4齡后蛀莖為害;絕大部分初孵幼蟲集中到雌穗頂端的花絲基部取食為害。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每年發生1~6代。(2)越冬。以末代老熟幼蟲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莖稈或穗軸內越冬。第2年春天即在莖稈內化蛹。(3)發生時期。各代蛾期大致分為越冬代4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7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3代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4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6月中旬見幼蟲發生,7~8月份在藜蒿上暴發成災,10月上、中旬還有大量的幼蟲為害。(4)環境因素。溫度25℃,相對濕度90%,對產卵、孵化及幼蟲存活極為有利,暴雨則可造成初孵幼蟲大量死亡。 [形態](1)成蟲。成蟲黃褐色。雄蛾體長10~14mm,翅展20~26mm。觸角絲狀,灰褐色,復眼黑色。前翅內橫線為暗褐色波狀紋,內側黃褐色,基部褐色。雌蛾比雄蛾體形大,體長13~15mm,翅展25~34mm,體色淺,前翅淡黃色,線紋與斑紋均淡褐色。后翅灰白或淡灰褐色。后翅基部有翅韁,雄蛾1根,較粗壯;雌蛾2根,稍細。(4)幼蟲。幼蟲初孵化時長約1.5mm,頭殼黑色,體乳白色,半透明。末齡幼蟲體長20~30mm,寬3~3.5mm,頭殼深棕色,體淡灰褐或淡紅褐色,有縱線3條,以背線較明顯。胸部第2、3節背面各有4個圓形毛瘤,腹部第1至第8節背面各有2列橫排毛瘤。第9腹節具毛瘤3個,中央一個較大。胸足黃色,腹足趾鉤為三序缺環。(3)卵。卵長約1mm,寬約0.8mm,短橢圓形,扁平,略有光澤。一般20~60粒產在一起,構成不規則的魚鱗狀卵塊。(4)蛹。蛹紡錘形,黃褐色至紅褐色,體長約15~18mm,體背密布細小波狀橫皺紋。第5、6節腹面各有足的痕跡1對,臀棘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彎曲的一組刺毛。雄蛹腹部較瘦削,尾端較尖,生殖孔在第7腹節氣門后方,開口于第9腹節腹面。雌蛹腹部較雄蛹肥大,尾端較鈍圓,交尾孔在第7腹節,開口于第8腹節腹面。 [習性](1)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飛翔力強。卵散產于葉背,每塊卵20~60粒,每頭雌蛾能產卵10~20塊,共計產卵量300~600粒。(2)幼蟲。幼蟲孵出后,先群集在卵殼上取食卵殼,約經1小時即開始爬行分散,通過風吹或被觸動,即吐絲下垂,轉移到其他部位或擴散到鄰近植株上為害。 [防治](1)農業防治。在越冬幼蟲未羽化前收集莖稈或燒毀掉,消滅越冬蟲源。盡量避免與玉米、棉花混作,減少橋梁寄主田和殘存基數。(2)生物防治。保護田間赤眼蜂、寄生蠅、姬蜂、繭蜂、白僵菌等天敵來聯合控制玉米螟。在螟卵初孵盛期放松毛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來消滅螟卵。(3)物理防治。選用20瓦黑光燈或玉米螟性誘劑誘殺。也可在開闊地用200瓦或400瓦的高壓汞燈、燈距100或200m誘殺,2種誘殺方法均以集中連片效果好。(4)化學防治。1齡幼蟲期防治效果好。每公頃用武大綠洲毒克星3號600ml,或25%殺蟲雙水劑 500倍液,或0.9%蟲螨克乳油 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脂乳油 500倍液,或Bt乳油 500倍液,或21%滅殺斃乳油 2 500倍液,或25%快殺靈1號乳油,或90%敵百蟲晶體,或20%滅掃利乳油 1 000倍液。在卵塊孵化高峰期噴5%抑太保乳油 、或25%滅幼脲3號懸浮劑 1 000倍液,可任選一種藥劑噴霧。重點噴在葉片反面,間隔7~10天噴1次藥液,連防1~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