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Balsam pear Rhizoetonia rot 苦瓜立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 [為害癥狀]苦瓜立枯病在北方早春育苗時易發病,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莖部出現橢圓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漸向里凹陷,邊緣較明顯,擴展后繞莖一周,致莖部萎縮干枯,后瓜苗死亡,但不折倒。根部染病多在近地表根莖處,皮層變褐色或腐爛。在苗床內,開始時僅個別瓜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經數日反復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與猝倒病不易區別。但病情擴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輪紋或不十分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霉,即病菌的菌絲體或菌核,且病程進展慢,別于猝倒病。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核菌AG-4菌絲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菌群是一種不產孢的絲狀真菌,其菌絲形態與一些子囊菌、擔子菌非常接近,該菌有菌絲融合現象。菌絲在融合前常相互誘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觸融合三種融合狀態。我國已發現并建立了十多個菌絲融合群,其中AG一4是引起黃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紋枯病的優勢菌群,是個重要菌群。寄主廣泛,引致多種作物病害。AG一4菌絲融合群的菌株根據菌核形態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鹽基序列同源性又分為AG一4 HG—I、AG一4 HG—Ⅱ兩亞群,前者在PDA培養基上形成菌核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立枯絲核菌分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絲核菌,具3個或以上的細胞核,菌絲較大型,直徑約6~10μm,其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稱。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質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產生的擔子桶形至亞圓筒形,比支撐擔子的菌絲略寬一些,擔子具3~5個小梗,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至寬棒狀,基部較寬,大小(7.5~12)μm×(4.5~5.5)μm,擔孢子能重復萌發,在擔子上形成2次擔子。立枯絲核菌是由單一菌絲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緊密地和菌絲密集而形成菌絲結。菌絲融合群不同,在形態、病理、生理和生態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異性及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目前還不清楚。 [侵染]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絲能直接侵入寄主,通過水流,農具傳播。病菌發育適溫24℃,最高40~42℃,最低13~15℃,適宜pH3~9.5。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易誘發本病。 [發生規律]種子帶菌、營養土帶菌或營養土中有機肥帶菌易發病;苗床地勢低洼積水,或營養缽澆水過多,致使營養土成泥糊狀、種芽、種根不透氣易發病;長期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棚內濕度過高,3~5天后可出現零星猝倒,低溫期延長,可呈慢性成片猝倒。而在高溫、高濕、營養土氮肥過高的情況下,24小時即可發病,呈急性性成片猝倒。 [防治]種子消毒。用55℃溫水浸種子15分鐘。(2)農業防治。床苗排濕降溫,加強通風,增加光照。(3)化學防治。苗床土壤用土壤消毒散6克加細土地5kg/m2,拌勻后下墊上蓋。發病初期噴淋3.2%惡甲AS 300倍液,或15%惡霉靈AS 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EC 1200倍液,或72.2%霜霉威AS 4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