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Double-spotted leaf beetle異名雙圈螢葉甲、雙斑長跗螢葉甲 雙斑螢葉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屬鞘翅目,葉甲科。各地均有發生。為害豆類、胡蘿卜、十字花科蔬菜、馬鈴薯、苜蓿、花生、玉米、高粱、粟、馬鈴薯等。 [為害癥狀]成蟲食葉片和花,形成缺刻或孔洞。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每年發生1代。(2)越冬。以卵在土中越冬。(3)發生時期。5月開始孵化。幼蟲期30天左右,在3~8cm土中活動或取食作物根部及雜草。7月初始見成蟲,一直延續到10月,成蟲期3個多月,7~8月份進入為害盛期。(4)環境因素。干旱年份發生重。 [形態](1)成蟲。體長3.6~4.8mm,寬2~2.5mm,長卵形,棕黃色。頭和前胸背板色較深,有時橙紅色,上唇、觸角第3至末節、足脛節、跗節均為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色。觸角11節,約為體長的2/3.前胸背板寬大于長,表面拱起,刻點細密。小盾片倒三角形,黑色。鞘翅刻點細弱,每個鞘翅基半部有1個近圓形的淡色斑,周圍黑色,后緣黑色部分向后突成角狀,淡色斑的后外側角無黑色部分。腹端外露,雄蟲末節腹板后緣分為3葉,雌蟲完整。(2)卵。橢圓形,約0.6mm×0.4mm,初產時棕黃色,表面有近正六角形網紋。(3)幼蟲。共3齡。老熟幼蟲體長約6mm,白色,少數黃色,表面具排列規則的毛瘤和剛毛。頭、前胸盾板和臀板骨化色深,胸足3對,腹部各節有較深的橫褶。(4)蛹。紡錘形,白色,長2.8~3.5mm,體表有剛毛。觸角向外側伸出,繞前、中足與翅芽之間隙,向腹面彎轉。腹部末端具向外彎曲的臀棘1對,前、中足外露,后足大部分被后翅所蓋。 [習性](1)成蟲。成蟲有群集性和弱趨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強烈時常隱蔽在下部葉背或花穗中。成蟲飛翔力弱,只能飛2~5m,早晚氣溫低于8℃或風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葉下,氣溫高于15℃成蟲活躍。(2)幼蟲。幼蟲期約30天,在土下3~8cm處生活,以雜草根為食,喜食禾本科植物。幼蟲老熟后即在土下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 [防治](1)農業防治。及時鏟除田邊、地埂、渠邊雜草,秋季深翻滅卵,可減輕受害。(2)藥劑防治:〖HTSS〗發生嚴重的可噴50%辛硫磷乳油 1 500倍液,或90%敵百蟲乳油 1 500倍液。毛豆對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藥量。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