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wpea aphid異名苜蓿蚜、花生蚜 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屬同翅目,蚜科。為害豇豆、菜豆、豌豆、蠶豆、苜蓿、苕子等豆科作物。為害蠶豆、豌豆、綠豆、花生、苜蓿、甘草、苕子、槐樹等。國內分布除西藏未見報道外,其余各省、區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成蟲和若蟲刺吸嫩葉、嫩莖、花及豆莢的汁液,使葉片卷縮發黃,嫩莢變黃,嚴重時影響生長,造成減產。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山東、河北一年發生20代,廣東、福建30多代。(2)越冬。主要以無翅胎生雌蚜和若蚜在背風向陽的山坡、溝邊、路旁的薺菜、苜蓿、菜豆和冬豌豆的心葉及根莖交界處越冬,也有少量以卵在枯死寄主的殘株上越冬。(3)發生因素。春末夏初氣候溫暖,雨量適中利于該蟲發生和繁殖。旱地、坡地及生長茂密地塊發生重。主要天敵有瓢蟲、食蚜蠅、草蛉等。 [形態](1)成蟲。成蟲可分為有翅胎生雌蚜和無翅胎生雌蚜2種。有翅胎生雌蚜體長為1.5~1.8mm,黑色或黑綠色,有光澤。觸角6節,第l~2節黑褐色,3~6節黃白色,節間帶褐色,第3節較長,上有4~7個感覺圈,排列成行。翅基、翅痣和翅脈均為橙黃色,后翅具中脈和肘脈。腹部第1~6節背面各有硬化條斑,第l節、7節各具腹側突1對。腹管細長,黑色,有覆瓦狀花紋。尾片乳突狀,黑色,明顯上翹,兩側各生剛毛3根。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8~2.0mm,體較肥胖,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澤,體被甚薄的蠟粉。觸角6節,約為體長的2/3,第1、2、6節及第5節末端黑色,其余黃白色,腹部第1~6節背面隆起,有一塊灰色斑,分節界限不清。各節側緣有明顯的凹陷。足黃白色、脛節、腿節端部和跗節黑色。腹管細長,黑色,約為尾片2倍。(2)卵。長橢圓形,初產下為淡黃色,后變草綠色至黑色。(3)幼蟲。與成蚜相似。若蚜體小,灰紫色,體節明顯,體上具薄蠟粉。 [習性]成蟲、若蟲有群集性,常群集為害。豆蚜繁殖力強,條件適宜時,4~6天即可完成1代,每頭無翅胎生雌蚜可產若蚜100多頭,因此極易造成嚴重危害。 [防治](1)農業防治。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殘株、落葉并燒毀,以減少蟲口密度。(2)化學防治。首選25%避蚜霧水溶性分散劑1 000倍液噴霧,對防治蚜蟲有特效,并可以保護天敵。也以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2 0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 1 500倍液,或21%增效氰馬乳油 6 000倍液,或20%蚜克星乳油 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