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可濕性粉劑ea rust 銹病是為害豇豆的一種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發生普遍。以中南和西南地區為害嚴重,夏秋季高溫多雨病害易于流行。流行季節病田中病株率可超過90%。病情輕對產量影響不大,發病重時減產達30%以上。 [為害癥狀] (1)葉片。發病初期葉片的病斑黃綠色,圓形,微凹,后漸為褐色的圓形病斑,直徑1.3~4mm,有黃綠色暈環,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點,最后褐色部分脫落,形成穿孔。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背面有銹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黃白至淡黃褐色的粗絨狀霉。當春播植株現蕾或初花時,近地面的成熟葉先發病,逐步向上蔓延。夏孢子堆葉兩面生,近圓形,初為白色小皰斑,漸為灰褐色,成熟后多從頂部破裂,散出紅褐色粉狀的夏孢子。條件適合時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葉上夏孢子堆有或無黃暈,也能產生淺褐色具深褐邊緣的枯斑,單個枯斑圓形或近圓形,初青枯色失水狀,自然情況下不破裂穿孔,多個枯斑相連常為不定形。在變淡及發黃的葉上,夏孢子堆周圍綠色,形成綠島。其中以具黃暈的癥狀最為普遍。(2)葉脈、葉柄及蔓莖。病斑初期為梭形或近梭形條狀,稍隆起,褪綠,水漬感,在蔓莖上有時出現縱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點。蔓莖、葉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為近圓形或短條狀,也可圍生一圈長圓形的次生夏孢子堆。隨著植株衰老或天氣轉涼,夏孢子堆轉變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狀的冬孢子。 [病原] 病原為豇豆單胞銹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屬擔子菌亞門真菌。(1)形態。夏孢子橢圓形,黃褐色,單胞,表面具細刺,大小(21.1~31.7)μm×(18.7~24.3)μm。冬孢子球形,褐色,單胞,大小(26.4~33.6)μm×(21.8~27.4)μm。(2)特性。氣溫23℃,相對濕度90%,潛育期8~9天。(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豇豆、菜豆、蠶豆、豌豆等蔬菜。 [侵染] 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在南方夏孢子成為本病初侵染源,冬孢子雖然存在,但在病害周年循環中并不重要。春天條件適宜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借助氣流傳播為害,并在病部產生病原進行多次重復侵染。 [發生規律]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21~32℃時適宜發病,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豇豆銹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間夏秋高溫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的田塊發病重。 農業防治:與其他非豆科作物輪作2~3年。高畦栽培,合理密植,開溝排水,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植株長勢,提高抗病力。及時整枝,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間集中銷毀,減少田間菌源 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3次。藥劑可選用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顆粒劑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