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Young soya bean downy milde 毛豆的主要病害??蓽p產6%~15%,豆粒被害率10%左右。 [為害癥狀]主要表現在葉片和豆粒上。(1)幼苗:當幼苗第1對真葉展開后,沿葉脈二側出現退綠斑塊,有時整個葉片變淡黃色,天氣潮濕時,葉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層,發病植株生長停滯,結莢少或根本不結莢,嚴重時葉片凋萎早落,最終干枯而死。(2)成株期:葉片表面初呈不規則或圓形灰色病斑,后為葉脈所限而呈多角形病斑,后變為黃褐色,周圍呈深褐色,多時葉片萎凋脫落,葉背病斑生灰白色霜狀物。(3)豆莢:表面無明顯癥狀,但剝開豆莢,病粒表面粘附有大量灰白色的菌絲層,內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病原]病原為東北霜霉 Peronospora manshurica (Naum.)Syd.ex Gaum.,屬鞭毛菌亞門真菌。(1)形態。孢囊梗由氣孔伸出,單生或數根叢生,無色、灰色至淡紫色,呈二叉狀分枝,(240~424)μm×(6~10)μm,頂端3~4次二叉分枝,主枝呈對稱狀,彎或微彎,無隔膜,小枝成直角或銳角,最末的小枝頂端較尖,每個小枝上著生1個孢子囊。孢子囊無色透明或淡灰紫色,單胞,橢圓形,大小(14~26)μm×(14~20)μm,無乳突。卵孢子黃褐色,近球形,壁厚,內含1個卵球,直徑29~50μm。藏卵器不正形,淡黃色。(2)特性。我國鑒定出3個生理小種。高于30℃或低于10℃不能形成孢子,不發病。卵孢子形成適溫15~20℃,孢子囊形成的適溫是10~25℃。 [侵染]病原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以游動孢子從子葉下的胚莖侵入,菌絲隨生長點向上蔓延,進入芽或真葉,形成系統侵染。隨后病組織上產生大量孢子囊,由風雨、氣流傳播。孢子囊萌發產生芽管后從氣孔侵入寄主,在細胞間隙蔓延,再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如此進行多次再侵染。結莢后,病株內的菌絲通過莖和果柄的髓部侵人莢內,引起豆粒發病,并在豆粒上形成菌絲和卵孢子。 [發生規律]溫度20~22℃和高濕最利病害發展。低溫、多雨或陰天發病多且重。②品種:品種間抗病性也有較大差異。 [防治](1)種子消毒:用種子量0.3%的35%甲霜靈拌種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地留種。實行輪作。清潔田園,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及時耕翻土地,將病殘體埋入土中。(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1∶1∶200的波爾多液,或9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