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 我國的大豆孢囊線蟲有生理分化,東北地區為1、3號小種;黃淮海地區及華北地區為4號小種;山東西部、河南中部為7號小種。該線蟲在上海春大豆及江蘇夏大豆上一年發生三代,有時可發生四代。平均氣溫22~25℃完成一代,歷期約24~27天。 [為害癥狀]苗期2~3片真葉時開始顯癥,初葉脈仍保持綠色,僅葉肉褪色,后葉片逐漸變黃,成株期病情繼續擴展,植株生長受抑,明顯矮化,葉片大部分變黃枯死,根部支根少,根瘤也減少,支根上附有黃褐色小顆粒狀蟲癭。由于線蟲破壞了須根表皮細胞并形成了線蟲孢囊,根吸收作用遭到破壞,致地上部缺水、缺肥、生長不良,結實少或不結實。 [病原]病原為大豆孢囊線蟲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屬植物寄生線蟲。(1)形態:該線蟲的孢囊是成熟雌蟲的體軀,檸檬形,內含蟲卵,初為乳白色,后變黃褐色,大小655μm×422μm,卵103μm×38.9μm。卵和一齡幼蟲在雌蟲孢囊內生活,孵化出來的線狀幼蟲是二齡幼蟲,大小463×3.6μm。(2)特性:它在土壤中生活一段時間后潛入根中營內寄生生活,三齡幼蟲在根內發育,四齡后突破寄主表皮外露。 [侵染]孢囊線蟲以卵在孢囊里于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翌春卵孵化沖破卵殼進入土中,雌性幼蟲以口器與大豆根接觸,經三齡和四齡幼蟲發育為成蟲,且雌成蟲隨卵的形成而膨大,呈檸檬狀,即大豆根上見到的白色球狀體,大豆收獲時第四代雌蟲落入土中越冬。在田間隨農事操作、病殘體、糞肥、風雨和流水進行傳播蔓延。 [發生規律]春大豆4~6片葉子時,如遇春旱發病重。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如泗豆11號、豫豆2號、8118、7803等品種較抗病。河南商丘選育的7606,淮陰農科所選育的83-h抗性穩定,科豐2號、3號較耐病。山西興縣灰皮黑豆、五寨黑豆兼抗1、3、4、5號4個生理小種。病田種玉米或水稻后,孢囊量下降30%以上,是行之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2)化學防治:每公頃用3%克線磷75千克拌土后穴施,效果明顯。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