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bacterial blight disease異名毛豆細菌性疫病 毛豆細菌性斑點病各地均有有發生,北方重于南方,尤其在冷涼潮濕地區發病重。引起早期落葉,可減產10%~20%。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幼苗、葉柄、莖、莢和籽粒。(1)幼苗。幼苗發病,子葉上生半圓或近圓形病斑,褐色至黑色,周圍為水漬狀。(2)葉片。葉片發病初生褪綠小點,半透明水漬狀。后轉變為黃色至深褐色多角形病斑,周圍有黃綠色暈圈,大小約3~4mm。在濕度大時病葉背后常溢出白色菌膿,干燥后形成有光澤的膜。嚴重時多個病斑匯合成不規則枯死大斑,病組織易脫落,病葉呈破碎狀,造成下部葉片早期脫落。(3)莖和葉柄。莖和葉柄受害,形成褐色至黑色的水漬狀長條形病斑。(4)豆莢。豆莢上的病斑初呈紅褐色小點,逐漸變成黑褐色不規則形,斑點多集中在豆莢的合縫處。(5)籽粒。種子上病斑不規則,褐色,常覆一層菌膿。 [病原]病原為丁香假單胞桿菌屬的大豆細菌性斑點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Coerper)Young,Dye & Wilkic,屬細菌。病原桿狀,大小0.6~0.9μm,有莢膜,極生鞭毛1~3根。革蘭氏染色陰性。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細菌在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可存活7~8個月。在未腐爛的病葉中可存活1年以上。第2年播種帶菌種子,出苗后即發病,成為該病擴展中心。(2)傳播特點。病原借風雨傳播蔓延,由氣孔侵入寄主進行再侵染。 [發生規律](1)發生時期。4月底到5月初,幼苗分枝期,病情開始發展,5月中至6月上開花結莢期出現高峰。6月中下旬,鼓粒、成熟期,病情又趨緩合。此后,雨量增多又可出現1次小高峰。(2)氣候因素。天氣陰冷潮濕利于病害發展,干熱天氣病害受到抑制。多雨及暴風雨后,葉面傷口多,利于該病發生。(2)栽培因素。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1)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3%的50%可濕性粉劑福美雙拌種。用1g農用鏈霉素加水5~10kg浸種30~60分鐘,晾干后播種。(2)農業防治。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調整播期,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時拔出病株深埋處理。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及時深翻,促使病殘體加速腐爛。(3)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用2%菌克毒克水劑 250~3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爾多液,或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 4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 700~800倍液。視病情每隔7天噴施1次,共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